这是一首传唱至今的民谣:“最后一碗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深情的语句,记录着当年沂蒙人民倾尽全力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40多名革命后代长大成人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到一天只吃一顿饭,将五千多斤粮食送到前线的“沂蒙六姐妹”,再到用乳汁挽救身负重伤子弟兵的“沂蒙红嫂”明德英,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体现了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也照见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情深。
正是靠着这样的鱼水情,共产党人拥有了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充足底气。只要与人民站在一起,就有了坚强后盾,就有了打不倒、压不垮的精神支柱。仅以孟良崮战役为例,27万人民子弟兵背后,有着92万支前大军,就连观察战役的美国记者赫伯特·安布德都看懂了情势,说道:“我预言共产党将要取得胜利。”一年后的淮海战役,以“小车推出来的胜利”再次告诉世人,共产党人能够走向成功的原因,就是两个字:民心。
人民爱党,源于党爱人民。犹记当年,颁布《土地法》,让群众分得土地;开办学校,教农民识字读书;帮助百姓修渠种田,积极为群众造福兴利……党来到哪里,就把对人民的爱带到哪里。在中国共产党人心里,人民的利益高于天,而在人民眼中,共产党人是和百姓同住一个窑洞、同吃红米饭南瓜汤、同穿补丁衣服的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当年修筑进藏公路时,修路部队在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仍不遗余力地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生活方面的需求,建起了第一个公厕、第一家现代化医院、第一个足球场。几十年后,李保国、黄诗燕等一大批党员干部,秉持“你对群众有多好,群众和你就有多亲”的信念,奔波在扶贫一线,甚至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无论是两路精神的“军民一家”,还是脱贫攻坚精神的“不负人民”,一系列伟大精神中,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始终没有变,而人民对党的爱戴与拥护也始终没有变。
最是动人鱼水情,最具力量的也是鱼水情。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深刻感悟初心使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一定能获得人民的最大支持,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