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区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党员数量也随之“水涨船高”。当下,流动党员的管理依旧存在“盲区”,面临着流出地“管得着的看不见”,流入地“看得见的管不着”的尴尬局面。如何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教育和监督,是摆在各地党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
影响流动党员管理的因素形式不一,其中党员信息共享不通畅、党员意识减弱是重要因素。各地区流动党员跨地区、跨行业分布范围广,部分流入地和流出地管理权限还未打通,加之党员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加剧了“口袋党员”“隐形党员”的查找难度。这就需要完善党务信息管理系统,打造智慧党建平台,探索推行适用于更广范围的流动党员智能化管理模式,做到流入流出地双重管理,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和信息库,让流动党员始终“高飞不掉线”。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打破地域障碍,实现党员电子档案、组织生活参与情况等信息传递与共享。流动党员管理要从“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转变,推动公安、网信、组织等多部门协同监管,通过延伸管理触角、拓展管理范围、动态掌握流动党员思想状况、工作状态,强化党员身份意识,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精准度。
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揆诸现实,有的流动党员之所以不愿亮身份,与异地党组织不完善不健全有关,导致流动党员有“家”难回,有“事”难办。流出地可以根据流动党员集中情况,试行以县为单位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党群服务站、人才驿站等,及时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社保医疗等服务,将流动党员纳入评比表彰范围和村级后备干部人选,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流动党员往往具有难得的人才资源优势,可以借助新媒体建立“乡情联络站”,定期推介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以及土地、资金、税收等利好政策,探索实施“雁归”工程,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抱团发展,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