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前行不能没有榜样的指引,一个国家的进步不能没有人才的支撑。今天,什么样的人更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塑造者、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我们社会上要营造氛围,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对他们的崇敬、热爱、关心,要超过流量明星等,这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
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9个名字熠熠生辉,“回收卫星”概念提出者陆元九、高原医学事业开拓者吴天一、“大国工匠”艾爱国等多位专家人才赫然在列。这是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才、礼敬人才的一个缩影。回望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国强民富的奋斗历程,是由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标注而成:“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天眼之父”南仁东……他们潜心研究、矢志奉献,在科学的疆域里默默前行,解决着每个时代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是国家、民族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驱动力量。他们的身上,既见信仰信念,又见人格风骨,更见家国情怀,承载着时代的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号召、激励着人们努力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更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那些高精尖的顶尖人才、国之重器的建设者和工程师,宣传那些做出成绩、甘于奉献的科学家,宣传各项事业的奠基者。通过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加强先进典型宣传,让有才之人成为这个时代真正的“流量明星”,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其奋斗事迹和成果贡献中放大激励、引领效应。让尊重知识、崇尚人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人人学人才、做人才成为一种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在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与潜力,形成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如果说推崇人才体现出一种价值观,那么如何爱才有方更考验治理能力。要不断创新用人机制,既尽可能敞开进贤之门,让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还要放手使用,给他们创造一展所长的舞台,让有才之人在专业领域里发光发热。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给予人才实打实的扶持,用真情实策关爱人才成长发展,为他们做好家庭、工作、待遇保障,让这样的明星在干事创业中真正得到“名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