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驱动创新,创新成就事业。如果把发展比作奔跑的汽车,人才就是汽车的“动力系统”。谁拥有了最核心的人才,谁就拥有了最快的奔跑速度。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赛道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抓好人才这个“关键因子”,让人才推动创新奔跑。
打造开放的人才格局。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数据统计,2013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41.40万人增长到70.35万人,留学回国人数从35.35万人增长到58.03万人。站在海外人才回流的窗口期,必须抢抓机遇,打造全球人才高地。要树立开放理念和全球视野,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比如采取留学进修、访问学者、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互惠共享的人才交流;要提高全球人才资源配置能力,千方百计引进各类优秀人才。要遵循人才资源配置市场规律,促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机制的建立,加快形成开放格局,打造创新高地。
建立灵活的人才机制。体制活、机制顺,则人才聚、国家兴。近年来,从技术“揭榜挂帅”到政策量身定制,从一事一议到“店小二”服务,各地着力打通人才发展的“任督二脉”。然而,不少地方还存在人才资源失衡的问题,出现人才不够用和不被用并存的现象。如何让更多的专利和成果从“书柜”走向“货柜”,从而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需要以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收益分配机制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比如,赋予用人单位自主权,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探索资金支持股权制,树立人才评价知识价值能力导向等等。
营造宽容的人才环境。创新是壮丽的探险,需要市场充分竞争,需要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在试错中找到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失败,就没有创新。宽容失败,既可以避免“成王败寇”的逻辑,避免创业创新人才去制造“硕果盈枝”的虚假繁荣,又能真正让人才潜心研究、全力探索。宽容的人才环境就是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将“推动创新、允许失败”的观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为人才站台、为人才撑腰、给人才舞台,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进而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精神,砥砺他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
(湖北省武汉市委组织部 王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