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告知,哪里有修车的”“谁知道路边的修鞋师傅去哪儿了”“配个钥匙怎么这么难?”……不少人会在社区群里发出这样的疑问。疑问,往往就是需求。
日前,商务部、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提供修鞋、修自行车、改衣服等便民服务。
“小修小补”里有着民生大关切、治理大文章。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治理越来越规范,小区越来越漂亮,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也不好找了。究其原因,是因为相关需求总量降低、成本增加,“小修小补”从业者少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忍心抛弃旧物件,希望修补之后再利用。还有不少“手艺人”有心坚守,却因经营成本无力支撑。“小修小补”中有百姓生活烦难,亦是百姓福祉所系。一旦民生服务出现缺位、错位,就会成为民生工作的堵点、痛点。如何回应关切、满足需求?
城市需要“大手笔”,也需要“小修补”。“大手笔”再好,如果不能对接群众的“小日子”,群众也难有切身感受。我们常说,城市治理如同绘工笔画,每一个细小处,都要精雕细琢。精在对微小需求的精准精确捕捉,细在对民生工作的细致巧妙安排,往往一个人性化的关怀和设计,就能反映城市治理的水平和温度。有的地方在社区腾挪出公益空间,提供给“小修小补”的从业者;有的地方划出专门区域、建成一批修鞋修车铺,免费给经营者使用;有的地方开出“便民直通车”,让小修小补服务走近居民……如此,既解决了从业者的经营难题,也便利了周边群众、保障了市容环境,这样一举多得的民生之举,何乐而不为?这样的便民生活圈,算得上真正把“方便”落到了实处。
在细小处雕琢出城市大画卷,还离不开创新创造。“小修小补”的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就要有新办法。比如,我市很多社区开通微信群,群众有需求,群内一键解决。那么,“小修小补”等民生服务是否也能入群上网?老手艺人如何触网对接年轻人?这些问题需要创造性解答,也需要我们以新思路、新招法,找到满足群众诉求的最佳解决方案。解决难题的方法不断出新,解决问题的效率不断提升,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就会化作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座城市的活力,也体现在这具有人文关怀的烟火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