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如何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把尺子,关键要解决好“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领广大科技人才建功立业新时代。
评价标准更多维。要破除科技成果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老做法,按照市场化理念,差异化设置评价硬性指标和软件指标,做到“干什么,评什么”。在指标量化上贴近实际,坚持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围绕科研目标、科研体系、学科领域等项目,科学合理设置分类评价标准。同时,根据岗位性质、科研难度、成果转化率、税收贡献等要素,拟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提高科技成果评价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评价主体更多元。要敢于改革以往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官本位、行政化倾向,积极营造让同行评、市场评、企业评、社会评、消费者评的开放式评价环境。只有评得专业、公正,才能让科技人才心服口服、让用人单位认同接受。要破解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难题,重在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增强企业在评价中的“话语权”,充分吸纳企业主体、人才专家等参与,使评价主体更加丰富。
评价方式更多样。要摒弃“一刀切”,树立“凭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紧紧抓住出成果的关键时刻,创新方式、简化程序、增强实效。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坚决打破条框限制,畅通评价渠道,又要优化环境、规范程序,切实提高评价质量与公信力。要创新评价机制,让科技人才的贡献被肯定、价值得到认同。树牢重视创新的鲜明导向,真正让善于创新的科技人才有干头、有奔头、有盼头。
评价结果更多赢。要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率引入到评价指标中,倒逼科技人才聚精会神抓创新。引导科技人才不要待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而是主动将自己所学与企业的日常发展相结合,将科技成果与企业的提质增效相结合,使科技成果既能“开花”,也能“结果”,推动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生产出畅销八方的产品,全面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对科技成果的激励表彰,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研事业迈上新台阶、铸就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