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古代人物品评与精准识人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1-05-25 09:47 作者:杨宾燕

  用人得当,首在识人。一些地方和单位干部选得不准,有的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跟考核不深、识人不准有直接关系。这道难题也曾为难过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人物品评便是他们试图破解该难题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或可从中汲取经验智慧,更加精准科学识别干部。

  西周孝王时,谥法正式成为国家制度,标志着古代系统性人物品评的开端。人物品评,始于春秋时期,兴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时期,衰亡于隋唐时期。春秋时期的品评体系相对原始,特点是“相术观人与实际考察结合、品评人物与命运预测结合”。东汉末年的人物品评,由善于人伦臧否的名士主持,其中以汝南月旦评最为知名,有“月旦尝居第一评,立朝风采照公卿”的美誉。魏晋时期,以人物品评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正式成为国家制度,将古代人物品评推向巅峰。隋唐时期,科举制成为国家制度后,九品中正制正式废止,系统性人物品评活动也就逐渐衰落了。这些探索和实践,既凝聚着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的智慧和心血,也会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建立干部精准评价识别体系,当分辨其中优劣,汲取智慧,规避短处。

  注重民意采集。古代民意表达渠道较少,民间有所不满,多以谣谚等形式进行传唱。比如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表达的便是民间对察举征辟制沦为权贵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手段的讽刺。为采集民意,古代政府利用采诗、献诗等制度,采集民间诗歌、谣谚,考察乡党舆论,作为考核事功治绩、品评人物的重要指标。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干部德才如何、政绩怎样,群众有直接的切身体会。要建立民意采集机制,加强民意采集,以群众口碑为干部画像。

  丰富语素资源。古代人物品评,大多以德行操守、才能学识等理性认识为着眼点,这些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加以认识。在品评语言上,则力求精准凝练,语素丰富、句式多样,品评切当、言辞准确,兼具政治性与审美性。精准识人,离不开精确描述。而精确描述,则需要足够丰富的语素。若语素资源匮乏,则人物评语只会雷同化,刻画出的干部也将千人一面,失去提供选用根据的作用。建立当代干部精准评价识别体系,可以从史册、辞书、历年考察材料等来源梳理人物品评语素,建立容量丰富、类型齐全、分布合理的语素资源库,务求精确,杜绝浮华。

  防止近亲繁殖。识人精准不精准,还取决于评价识别干部的程序和方案。九品中正制下,中正负责人物品评,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中正由司徒选授或任命,一般为本州本郡籍德高望重的二品以上中央官员。九品中正制设计之初便留下隐患:二品以上中央官员几乎全是门阀世族,运行不久,门阀世族便把持了人物品评之权。相应的,品第根据也由德才优劣转向门第高低,形成了“人才压迫和近亲繁殖”的局面。要汲取教训,评价识别干部的干部,要加强思想教育,坚持公道正派,用好的作风识人,客观公正地反映真实情况;要严格回避制度,避免四种亲属关系、嫌隙矛盾等影响干部评价识别结果,防止出现近亲识人、人情识人。

  (作者单位:西安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