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与妻书》与家国情怀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1-04-28 09:53 作者:杨悦

  近日,福建漳州一学校高一语文老师教授《与妻书》,不少学生被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掩面哭泣。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与妻书》作于黄花岗起义前三天的1911年4月24日,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林觉民牺牲时年仅24岁,留下怀孕8个月的年轻妻子和5岁的幼子。

  时隔110年,重读《与妻书》,仍然让人泪眼婆娑,这种力量来源于真情实感和文学品位。《与妻书》被称为“百年情书”,林觉民表达了从“吾至爱汝”到“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的心路历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接地气、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原来英雄也和普通人一样,在面临儿女之情和革命豪情抉择时也会纠结;但纠结后他们不愿独善其身,甘愿为天下谋永福,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留白。《与妻书》不只是情书,更是“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的时代缩影,是激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以及主动反思历史的媒介与契机——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关于辛亥革命,关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种种实践……这种革命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软历史”,潜移默化塑造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心理,涵养着读者的历史使命与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青少年更应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责任使命。《与妻书》提供了培育青少年家国情怀的思路——少一些过分拔高和大面积“灌输”,多以事实启发人,与青少年平等对话。

  除了《与妻书》,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示,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也很让人感动。究其原因,人物从历史课本中走出来,呈现真实立体、活灵活现的形象,拉近了和年轻人的距离,启发观众置身于历史现场近距离感受先辈们经历的风雨和苦难,从而自发汲取精神滋养。

  信息技术迭代演进的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这样,结合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优化内容供给,使爱国主义内容载体更接地气,可感可知、可亲可近。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