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将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这个春节不同以往。“就地过年”成为许多中国民众的主动选择。
随着春运正式开启,外出、返乡人员逐渐增多,聚集性活动变得频繁,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升高。减少人员流动聚集是避免交叉感染、阻止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
为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发出了“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倡议。这样的倡议不仅是求真务实的科学之策,也是基于疫情防控的理性之举。
中国是全球率先克服疫情影响、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平衡。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挑战与机遇并存,疫情防控容不得丝毫松懈大意。诸多领域和企业仍在缓慢恢复,任何潜在的疫情风险都可能对其造成破坏性影响,中国经济也将遭受打击。
任何政策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和配合。人们既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同时也参与到国家抗疫斗争中。“就地过年”倡议提出后,得到民众和企业广泛响应。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春运期间将发送旅客11.52亿人次左右,比2019年下降六成多,比2020年下降两成多。春运前三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分别为308万、283万和296万人次,仅为去年同期水平四分之一左右。
“就地过年”并不意味着采取“一刀切”措施,而是“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分类差异化防控”,既要符合疫情防控实际需要,也要给予人们选择的自由,尊重人们返乡团圆的权利。
然而,一些地方在落实“就地过年”倡议时,借疫情防控之名层层加码,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暴露出治理能力的不足和推卸责任的懒政心态。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时纠偏,对北京市以外的省份明确提出,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不对返乡人员实施集中隔离、居家隔离措施等“六不准”。
为方便民众“就地过年”,不少省市推出了暖心举措。例如,为春节不回家的务工者提供包括现金补贴、租房补贴、消费券、电影票、免费进入旅游景点等在内的多项惠民福利。一些地区还为春节期间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安排了志愿者定期探访。
“就地过年”搭配“温馨礼包”,既降低了病毒传播风险,又尽最大可能确保群众过上一个安心、舒心的新春佳节。
“就地过年”不仅在于人们将以特殊方式度过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更体现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默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个春节将是中国社会韧性与活力的又一次体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