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考准考实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重要评判标准,立起群众满意的风向标,凸显群众满意的分量,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干部好不好,群众心里有杆秤;干部能不能用,要看群众认不认可。现实中,有的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一方面说明有的干部的权力观、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另一方面也说明政绩考核没有充分体现“群众满意”标准。要进一步用好群众的评议结果,将群众在政绩考核中的感受和评价转化为影响干部去留升降的“硬杠杠”,推动政绩考核更科学有效。
决策要让群众来参与。决策是一种智慧,关键要科学、民主、透明。列宁曾指出:“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当前,改革攻坚已进入“啃硬骨”的关键期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只有科学民主决策,让群众参与决策,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和预防矛盾产生。要让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成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自觉行动。要为公民参政议政疏通渠道、提供平台,搭建一个有效互动的公共政务空间,让群众参与成为政府决策的宝贵资源。
考核要让群众来评议。鞋子合不合适,脚最能感受;干部工作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干部政治上坚定不坚定,思想道德纯洁不纯洁,能力素质强不强,精神状态好不好,政绩突出不突出,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要用“群众评议”这杆秤来称一称,让群众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考”出真实绩,“测”出好干部,从而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实绩要让群众来检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干部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因此,要把干部实绩的监督权交给群众,就是要看民生保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何,群众高度关注的收入、就业、教育、养老等实际问题落实得怎么样。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