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一些地方在考核指标中设置了群众满意度项目,本意是为了了解情况进而提出改进举措,更好造福群众。但少数地方和部门担心分数低,通过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为自己“拉票”,安排干部到群众家中开展“一阵风”式走访,甚至出现指导填写“标准答案”的情况,绞尽脑汁让群众和服务对象在调查时答复“满意”。
群众满意度应是发自内心的考量,群众一声“好”、一句“满意”,包含着对管理与服务的认可。干得好孬,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不是凭“一阵折腾”就能改变的。为求“点赞”临时搞突击,无异于“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掩耳盗铃,更会引起群众反感,适得其反。
居民家中的暖气热不热,街道上的路灯亮不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少数领导干部光盯着所谓耀眼的“大项目”,热衷“搞盆景”,漠视身边民生小事,终会迷失自我,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民生工作千头万绪,事关千家万户,应该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在实处落脚,彻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才能实现“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民生效应。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好”与“不好”,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临时引导出来的,是靠实干干出来的、靠担当拼出来的。“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方能富民。”作为干部就要多一些“撸袖子”,少一些“拍脑袋”,把实干担当扛在肩,勤恳踏实,久久为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能否直面问题,是一个干部是否具备担当精神的表现。面对群众“差评”,更应有闻过则喜、知过不讳的胸襟,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建议,以“钉钉子”的态度深刻剖析问题,以“拔钉子”的精神推动整改落实,这样才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点赞。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的新要求,正是对群众满意最好的注解。面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机遇和挑战,广大干部唯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方能以坚定脚步走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