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提出“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并强调要“在政绩考核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群众满意,是检验发展质量的试金石,也是政绩考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群众的“好差评”作为干部的“正衣镜”、政绩的“度量衡”。
要想在政绩考核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关键一点是做实群众评价指标。突出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政绩考核中的核心地位,结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实际,将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情况,纳入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具体操作中,要量化分析群众感受指标,切实赋予群众参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权利,让群众“走进”考核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与考核GDP等客观指标不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带有主观性的评价和考量,似乎无法量化分析,于是就有了“不看数字,就很难衡量干部实绩”等误解。另外,一些政策措施实施过程中很多专业强、见效慢、群众难以立即有切身感受的领域,要引入群众评价机制,也存在壁垒。
打破这些壁垒,一个重要手段是改进考核方法。要把政绩考核涉及的内容、评价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开,扩大群众参与渠道,让群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要注重分析群众主观感受指标,用好政务服务“好差评”、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广泛听取有一定知情度关联度服务对象的意见。还要适当提升民意调查、公众评议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通过“要素赋分”等把“软指标”上升为“硬杠杠”,彻底扭转对群众参与持恐惧、排斥甚至不屑的心态,推动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确保群众在政绩考核中的“发言权”。
另一个重要手段,是积极推动群众感受“数字化”落地见效。当前,各地探索的“接诉即办”机制、“好差评”制度等做法,都是很好的借鉴。在“接诉即办”中,着眼强化市民服务热线的接诉、办理和反馈,将政务热线的响应率、办理率和满意率等作为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以群众“诉求量”,反映各级部门办理道路交通、物业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等群众身边“关键小事”的实效,并通过书记“月度点评”、官方“打分排名”等渠道,公开反馈工作情况,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不诉自办”转变,倒逼领导干部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提升执政本领和治理能力。在“好差评”制度中,着重凸显民众对服务的真实感受,群众可以就办事各个场景和环节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建议。同时群众评价可以全流程溯源、精准化对接,通过群众评价“参数”,为政务服务找准短板、诊断问题、改进绩效提供支撑。这些改革,都是量化群众感受的有益探索,催动了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
当然,强调群众感受,也要处理好干部“潜绩”与“显绩”之间的关系、群众眼前短期利益和地区发展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等,不能让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担当不作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轻易过考”,也不能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有作为、有成绩、有贡献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够不到线”,切实让政绩考核考出干部担当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