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冷板凳”要“热处理”

来源:湖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0-09-02 09:03 作者:郭光文

  “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这是最近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葛均波的发言。话音刚落,全场便爆发热烈掌声。

  这掌声是对科学家们“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奉献精神的深情赞美。古往今来,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攻关还是致力社会科学研究,其道路漫长而又艰辛。马克思写《资本论》花掉了40年光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耗费了26个春秋,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去了20个年头。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如果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千锤万击出深山”的苦功,是很难修成“正果”的。因此,这掌声是对科研人员潜心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肯定和深情赞美。

  这掌声是对一些地方忽视科研工作、冷漠科技人员的错误言行的委婉批评。我们有些同志在工作上,习惯于急功近利走“捷径”,热衷于立竿见影追“显绩”,而对科研人员废寝忘食的耕耘和旷日持久的拼搏则是“另眼相看”甚至“冷眼相看”。或是政治上不担当——需要澄清是非的时候,不敢挺身而出;需要提拔重用的时候,不敢大胆拍板。或是工作上不支持——裁减或抽走人员者有之,克扣或压缩经费者亦有之。正如有些科研人员所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不仅身上感到“板凳冷”,心里更觉“板凳凉”。

  这掌声是对整个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善待科研人员的宽松环境的迫切呼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要不断优化科研工作外部环境,使“冷板凳”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得到“热处理”。在科技领域建立和完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社会涵养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健康生态,甘坐“冷板凳”的人,就会真正感到身上“热起来”。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