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工作就如同给干部画像,能否鲜明、立体、传神地刻画,不仅关系到干部个人的成长进步,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但在考察干部的实际过程中,常常存在“千人一面”“失真”“半身像”等现象,严重影响组织选人用人决策。
造成干部画像走样的原因有很多。考察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考察人员有时存在考察一天一知半解,写材料三天东拼西凑,导致“大众脸”频出。干部考察人手不足,往往是同一批人反复考察一批干部,带着固化思维和个人感情色彩去识别干部,给“老熟人”“新朋友”都不同程度地加上了“美颜”滤镜,导致考察失真。还有一些考察人员只注重考察干部的工作业绩,忽视了工作之外的德行表现和群众认可度,没有做到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了解干部,只见“上半身的辛劳”,却没看到“裤子上的灰”“脚上的泥”,导致考察不深、画像不全。
想鲜活呈现干部的全身像,要摒弃只走过场不下真功夫的套路。平时多下功夫,及时了解干部的动态,群众的口碑,做到心中有数。谈话多下功夫,要观察细致入微、听出弦外之音,谈出不同、问出端倪、找出问题。材料多下功夫,全面细致总结,体现干部个性特征,多一些工作事迹、经验做法,少一些空话、套话,让干部画像千人千面。
干部考察实不实,考察人员要自省有没有丢掉思想包袱。考核领导害怕得罪人掩饰问题、考核熟人磨不开情面美化形象,考核思维固化、未考核先定论等思想,都是干部考察工作的大忌。考察人员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去掉有色滤镜、卸下思想包袱、打破固化思维、敢于直面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考察报告要丢掉“情绪化”的包装,删除背离群众意愿的赞扬,弃置过度修饰、夸张的词语,让干部形象真实、饱满,跃然纸上。
干部考察深不深,要看有没有视野盲区。延伸考察不到位,必然导致干部形象不全,甚至会导致认不清“两面人”、察不出“带病”干部的问题。考察人员要多角度、多层次考核干部,不留死角、盲区。深入一线,贴近群众,多到田间地头听百姓声音、到施工现场看工作业绩、到防疫卡口察担当作为,把静态与动态结合起来、日常工作和临危表现结合起来、工作圈与生活圈结合起来,考察出干部的显性特征,也要考察出干部的隐形问题,描细画准干部的全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