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岁月留证:档案里的英模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25-11-21 11:49 作者:李 怡 黄智勇 孙 瑾 生旭志 程思捷 秦美薇 范琪琪

泛黄的纸张上是岁月的痕迹,未褪色的铅字间有历史的证言。革命档案,是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人民军队的血性荣光与制胜密码,蕴含着厚重的革命精神与思想内涵。深化对革命档案等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的研究阐释,对我军铸魂育人、培育“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些档案中,英模档案引人注目。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熔铸在辉煌的史册上,镌刻在英雄模范的崇高风范里。向英雄模范学习,是我们提升政治整训质效、恢复和弘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重要抓手。英雄如镜,映照崇高品格。越是向英雄看齐,就越能发现我们在精神状态、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不足。越是向英雄学习,就越能加强政治上的革命性锻造,不断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

在全军深入开展政治整训的浓厚氛围中,本报与解放军档案馆合作,精选部分战争年代的英模档案,讲述这些档案背后的故事,以期与读者一起学习英模事迹,汲取精神力量。此后还将持续刊发相关稿件,敬请关注。——编 者

13

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我军战士们用锄头开荒。

模范连长刘顺清——

“我绝不会辜负党”

■李 怡 黄智勇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民用镢头和钢枪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壮丽华章,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他们中涌现出众多劳动英雄,第359旅第717团的刘顺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刘顺清,湖南省大庸县人,1922年出生,12岁参加红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获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1944年由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总政治部编写的《八路军的英雄与模范》,详实记录了他的英雄事迹。

1934年,革命的火焰在湖南大地熊熊燃烧。年仅12岁的刘顺清怀着对革命的向往,毅然加入红6军。在跟随部队长征途中,他曾多次与队伍失去联系,一次差点被敌人抓住,一次几乎病死在漫天大雪的路上,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信念,最终还是跟上了队伍。

这份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让刘顺清不顾个人安危,英勇地战斗在火线上,年仅15岁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档案里记载着他的铮铮誓言:“党把我养育起来,我绝不会辜负党,要做一个好党员!”

在极其艰苦的岁月中,刘顺清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革命战士。抗日战争时期,刘顺清随第359旅第717团转战华北,从通信员成长为班长、排长,又成为第717团第1连连长。在碛口战斗中,刘顺清带领第1连伏击并冲垮了敌军骑兵部队;次日,他又带领一个排以少胜多,直接打到了敌人司令部附近。第717团政治委员晏福生由衷地赞誉他为“猛将刘顺清”。

1941年春,第359旅由华北抗日前线回师陕甘宁边区担负执行边区防务、积极开展生产的双重任务。面对敌人的包围和封锁,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刘顺清带领全连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身大生产运动。档案记载:“部队虽然提出了要搞生产,但一来没有经验,二来又没有生产基础,因此许多人信心不足。可是,刘顺清却干得非常起劲。他带领40多人,20天的工夫,连挖带种,种下了一千多亩地。”

1943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刘顺清告诉战士们:“我们向荒山进军,要像进攻敌人的碉堡一样,就是流血牺牲,也不能后退!”在他的带领下,全连开荒3000多亩,获得“战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奖旗。刘顺清被授予边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档案记载了当时全团举行劳动英雄竞赛活动时的情景。英雄比英雄,刘顺清还是一马当先,他手里的镢头,一分钟起落64下。团长、政委好几次走到他的身边,以亲切的口吻叮嘱他:刘顺清同志,你觉得体力不行的时候,就休息一下。因为团长和政委都知道他在战场上受过伤,三等残疾。可是他听后总是摇摇头,镢头不肯停一下。11个小时的竞赛,刘顺清最终以4亩1分5的成绩,创造了全团最高纪录。

1943年10月,第359旅首届生产展览会在延安胜利开幕。在实物展厅里,人们兴高采烈地评论着橱窗里展示的自制生产工具。刘顺清的那把镢头也被放在橱窗里,镢头手握的地方生生地被磨出了几道手指印痕,上面依稀还能看到长时间用力使用后渗透到木纹里的血迹……

历史终将记住1943年秋天那场金黄的丰收,更会记住黄土高坡上成千上万个弯成镰刀的身影。他们用脊梁丈量荒原,以血汗浇灌信仰,让贫瘠的土地生长出滋养时代的麦浪。1944年初,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把刘顺清的事迹改编成秧歌剧《刘顺清》,艺术展现了他不畏艰难开荒生产的战斗身影。

14

1944年7月,晋绥军区编印的《战斗在冀中平原上的英雄们(第1集)》中“唐二楞和他的游击队”首页。

唐二楞和他带领的游击队——

“死也不做俘虏”

■孙 瑾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平原上,唐二楞和他带领的游击队像是插在日军心头的一把尖刀,让敌人吃尽苦头。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1944年晋绥军区编印的《战斗在冀中平原上的英雄们(第1集)》,详细记录了他们用机智和勇敢谱写的壮丽诗篇。

唐二楞,河北省安次县人,家境贫寒。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入侵唐二楞的家乡。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唐二楞组织起一个拥有100多个人、百来支步枪和两挺轻机枪的抗日游击队。

随着八路军来到冀中开展敌后抗日,唐二楞毅然带领游击队加入八路军。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游击队指挥员,学会了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在与日伪军的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

一次,驻廊坊市永清县的日军到永定河一带“讨伐”,前面有骑马的侦察兵。唐二楞查清情况后,带了十几个队员,扮成田里劳作的农夫,隐蔽在村头。当敌人到达这里刚跳下马时,他们便一拥而上。一阵枪声后,敌人全部倒地。

唐二楞等人平时穿着便衣,看上去和老百姓一样,但他们都有一套日伪军服装,时常乔装成日伪军,出其不意给敌人以打击。一天,游击队侦察到一个据点的伪军出去“清乡”了,唐二楞马上带领穿着伪军衣服的队员们,在临近黄昏时,大摇大摆地进了据点。留守的伪军以为是自己人回来了,丝毫未加注意。于是,没费一枪一弹,游击队俘获敌全部人枪,走时还炸掉了岗楼。

1941年,别古庄的日伪军征捕大批百姓修补公路。唐二楞知道后,带着游击队乔装成伪军从公路西面走过来。档案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当游击队来到修路地段时,唐二楞发出一个信号,一阵猛烈的枪声,修路的伪军和百姓四散逃跑,十几个日军都被打死在公路上。他们立刻拿起缴获的机步枪转移了。”唐二楞和游击队员们的这次行动,为被侮辱残害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他们的事迹在当地百姓中广为传颂。

经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战斗,唐二楞的名气越来越大。敌人一听到唐二楞的名字就头痛,但又毫无办法。渐渐地,唐二楞和他带领的游击队成了日军“占领区”的心腹大患。1942年,唐二楞带着90多名游击队员,驻扎在安次县城北一个村庄里。跟踪唐二楞很久的特务急忙向日军报告。于是,驻廊坊日军派来300多个步兵,又调来50多个骑兵,把村子团团围住。接着,附近据点的伪军也相继赶来。

遭遇这种突发情况,唐二楞知道不能突围出去了,于是下决心坚守。他们顶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死守几所高房。档案记载:“唐二楞一边战斗、一边动员:‘我们是八路军的游击队员,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一定要打到最后一个人、一杆枪、一颗子弹,死也不做俘虏。谁要怕死,现在就可以出去!’队员们都红着眼睛,大声喊道:‘放心吧,队长,我们不是脓包!’”

战斗越打越激烈,向高房攻击的敌人在游击队的密集射击下,一批接一批地送命。但同时,英勇的游击队员们也不断伤亡着。面对伪军和翻译的诱降喊话,他们始终用痛骂来回答。

在这场战斗中,唐二楞不幸牺牲,年仅32岁。他的牺牲令当地百姓心痛不已。后来,只要提起唐二楞,老乡们就会用惋惜的神情,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和他带领的游击队的故事。在当地人们心中,唐二楞领导的革命武装,是为百姓打鬼子的大英雄。

15

1944年,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总政治部编写的《八路军的英雄与模范》中“模范革命军人张治国”首页。

特等劳动英雄张治国——

“怕困难就不是好同志”

■生旭志 程思捷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于是,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3旅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该旅第7团第3营第7连副班长张治国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之一。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1944年由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总政治部编写的《八路军的英雄与模范》,详细记录了他的感人事迹。

张治国出生于陕北吴堡乌家梁一个穷苦人家。1933年,张治国参加赤卫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他毅然参加八路军。

1943年春,张治国所在的第7团执行挖甘草任务。上级规定,每人每天要完成18斤的量,总计要挖300斤。在总结会上,张治国挖甘草的数量超过规定任务量420斤。这个惊人的数字引起了很大轰动,得到大家称赞。一天,指导员告诉张治国,组织上考虑让他去1班当副班长。张治国听后有些顾虑,担心自己对1班情况不熟,怕干不好耽误事。指导员笑着问道:“难道你也畏惧困难了吗?”张治国沉思片刻,坚定地说道:“对!怕困难就不是好同志!咱去!”

部队整训开始后,张治国拿出劳动所得的奖金,为班上的每位战友购买了小本子,提议与其他班开展学习竞赛。他不仅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还帮助身边战友反思学习中的不足。一有空他就向班长讨教,学习生字;学会后,又耐心地教给其他战友。他心中始终有个笃定的信念:要把1班建设得更加优秀,打造成全营的标杆。他常常对别人说:“在这样紧张的时候,连一分钟的时间都不能让它白白溜过!”

7月,边区形势骤然紧张。战斗动员会上,张治国振臂高呼:“敌人从哪里攻击,就把他消灭在哪里!”他将守卫百姓财产、保卫人民利益的使命融进自己的血液中。在瓦窑堡种地时,需要给庄稼施粪肥。张治国二话不说,主动跳进粪坑掏粪。有人笑话他,他也不生气。他心里清楚:“管他笑话不笑话,我又不是为他们干活,我是为了革命!”

无论是修筑城防工事,还是帮助老百姓挖防空洞,张治国始终冲锋在前。修建大礼堂时,张治国所在部队负责背砖。他深知大礼堂是战士们学习知识的场所,要尽快建好。档案中这样写道:张治国每次都背一百八九十斤的砖,甚至背过220斤的大砖,背上磨破了皮,也咬牙坚持,一句“早一天完成,就早一天学习”成为他真诚的誓言。

9月初,旅领导宣布张治国为全旅的模范军人,在全旅开展学习张治国运动。张治国不仅自己做模范,还带动别人做模范。他始终认为,自己当英雄不算什么,能创造一个集体的劳动英雄团队,那才是真正的光荣。冬训前夕,面临来回20多里的背柴任务,张治国每次都背200多斤。指导员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少背一些,他却坚定地说:“没关系,咱能吃得消!”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平均每天每人背柴超1000斤。最终,1班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了模范班的光荣称号。

1943年11月,张治国作为劳动英雄代表,出席在延安举行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的亲切接见,并被大会评选为边区的特等劳动英雄。毛泽东同志在他获得的荣誉奖状上亲笔题写“创造模范班排”6个大字。张治国在大会上向其他英雄代表发出了倡议,宣誓不仅要做劳动英雄,还要争做学习英雄、战斗英雄!

根据张治国的事迹,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排演了秧歌剧《张治国》。该剧在陕甘宁边区广受欢迎。张治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出革命军人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他的事迹不仅镌刻在泛黄的军功章上,更化作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炬,激励着人们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践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16

1949年《解放战争英模暨烈士纪念册》关于柴岱的事迹介绍。

模范油印工作者柴岱——

战火中拿铁笔的人

■秦美薇 范琪琪

在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里,时局动荡,战事紧张,形势瞬息万变,信息传递显得格外重要。在陕甘宁边区,报刊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军抗战宣传的重要阵地,更是边区战士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解放军档案馆馆藏的1949年《解放战争英模暨烈士纪念册》,介绍了一位长期坚守在报刊社印制岗位的英雄模范——柴岱。

柴岱1913年出生于陕西省府谷县,1938年入伍,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关于柴岱,档案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柴岱)在工作方面更是踏实认真负责,无论白天黑夜,他总是伏在桌子上,在紧张地工作着。由于他整天使劲地拿着铁笔在刻写,至今在手上留下了一个光荣的标记——一个大硬肉钉子。”

抗战时期,除陕甘宁边区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编的《部队生活》外,大多数旅、团都办有自己的报纸,柴岱当时主要负责刻印第358旅的《战火报》。档案记载,柴岱为了提高《战火报》的质量,“每次《解放日报》《部队生活》以及与各旅互相交换来的小型油印报纸寄到时,他一有空,不但看内容,而且还注意看排版。别人对他提建议,他也很诚恳地接受”。

经过不懈努力,柴岱的印刷技术逐渐精熟。1944年11月,延安文教陈列室展出了一张《战火报》,旁边附有《对战火报的介绍》,其中写道:“《战火报》版面清晰,印得清楚,字体大,并是楷字,容易读。”

战争年代,我军物资十分匮乏。1944年,柴岱所在部队在王家角村开展大生产运动。他白天修建营房、开荒劳动,晚上加班在钢板上刻写蜡纸。极度疲乏时,他就用湿的长布条或手巾缠在头上,鞭策自己继续干下去,没有因参加劳动而耽误报纸的印刷。

在战斗环境中,柴岱也竭尽全力保证《战火报》出版。在一场战斗中,大家在山沟里防空袭,他就把钢板放在膝盖上刻写。飞机来了,他就趴下;飞机走了,他就起来接着刻。在观亭战斗前,部队驻扎在一个荒村里,天快黑时,传来了兄弟部队战斗胜利的消息,需要就此出一个《新闻简报》。当时没有任何能办公的地方,他便把一块木板放在门前的机枪工事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把《新闻简报》刻写完成。

由于长期保持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柴岱在行军途中疲困交加,走路也有些踉跄。档案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总务科解子芳科长让他骑牲口,他说:‘不,能走,我这没什么。’他坚决不骑。新调到油印股的盛光权同志抢着替他背东西,他坚决不给,说:‘不要紧,你们走,你背的那么重……’很多人说着:‘柴股长,你叫他背一会吧,等你不瞌睡了再给你!’他才把小包袱让盛光权同志拿去了。”

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高尚的品格,柴岱多次被选为旅工作模范,还在全军英模大会上荣获军委颁发的奖章。

以笔为剑,镌刻鲜活文字;以墨为锋,凝结顽强意志。数十年的默默坚守、毫无怨言最是可贵。像柴岱这样矢志不渝、默默战斗在新闻战线的革命工作者,档案记载的还有很多。在革命岁月里,他们义无反顾地扎根岗位,一字一句记录着艰难的革命斗争实践,字里行间彰显了属于他们独有的英雄本色。

本版配图均由解放军档案馆提供

版式设计:许 硕

本版学术支持:褚 银

责任编辑:葛依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