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姐纪念馆暨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于2019年11月14日正式揭牌。该馆设在江姐曾经居住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女生院旧址之上,通过“早年经历”“江姐在川大”“百炼成钢”三部分对江姐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做了介绍。

党员干部在江姐纪念馆参观学习。

江姐纪念馆景观院落中的情景雕塑,左一为江竹筠。 四川大学档案馆供图
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梧桐掩映深处,江姐纪念馆暨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静静矗立。1944年,中共地下党员江竹筠化名“江志炜”踏入望江校区,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转折关头: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硝烟未散,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本质日益暴露。江竹筠带着党组织“勤学、勤业、勤交友”的嘱托,以校园为战场,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使命担当。今天,江姐纪念馆里那些泛黄的书信、斑驳的染布、复原的宿舍场景,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乱世求知:在烽火校园筑牢信仰基石
走进纪念馆,院子正中是一座根据当年《国立四川大学学生入学登记表》上的江姐真人照片创作而成的汉白玉雕像,碑座上是由杨尚昆亲笔题写的“江竹筠烈士”。1943年5月,江竹筠接受党组织安排,给时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的彭咏梧当助手,二人假扮夫妻(1945年二人经党组织批准正式结婚),以此掩护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1944年春,她在重庆《新华日报》营业部办事时遭遇特务跟踪,为保守组织机密,党组织安排她前往成都化名“江志炜”报考四川大学,彻底隐蔽身份。仅仅上过一年高中的她,硬是咬牙用2个多月时间夜以继日补习,啃完了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这股韧劲,也预示出她日后面对考验时的钢铁意志。
1944年9月,江竹筠考入川大农学院。当时的成都虽远离正面战场,但仍笼罩在国民党“皖南事变”后的白色恐怖中,国统区的进步力量正遭受残酷打压。按照“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十六字方针,江竹筠以学生身份为掩护,开启了“求学”与“革命”的双重征程。刚入学时,面对高中未读完的知识差距,她在给党组织“妈妈”的信中写道:一定按照“妈妈”的要求,读好书,取得优良的成绩。女生院宿舍的油灯下,她常苦读到凌晨,解剖学图谱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植物病虫害标本册里工整的标注,见证着她勤学的决心。
虽然有的功课学起来很吃力,但江竹筠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很快就成了班上成绩较好的学生,并积极引导身边的同学努力学习。同学黄芬回忆:“一年级时,同学们经常玩扑克到深夜,江志炜(即江竹筠)建议大家别浪费宝贵时间,不如多复习功课或看课外书。”
当时,马列主义思想在进步青年中持续传播,江竹筠深知,读懂俄文原著是掌握革命理论的关键。为探寻救国真理,她冒着被特务发现的风险,经常带领徐自爱等进步同学,借着夜色掩护渡河到河边街8号李实育同学的姐姐家里学习俄语。她和同学们还经常去祠堂街的《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处,翻看《新华日报》及其他进步书刊。这些在战火中淬炼的理论知识,成为她后来开展革命工作的思想武器。
隐蔽斗争:于日常点滴凝聚革命力量
弯腰捡起景观院落里一枚皂角,粗糙的外壳上还带着丝丝清香。抬眼便是一幅情景浮雕,灰色的砖墙上,江竹筠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格外清晰,细细了解后才知道:江竹筠当年也曾带领同学们在这棵皂角树下染布洗衣。
彼时棉布奇缺,学生们衣着简朴。江竹筠发动同学购买白布、自制染料,却在染布时遇到掉色难题。她带着大家向老师傅请教,学会用盐醋固色的方法,让同学们穿上了自制的“爱国布”。这场看似普通的“染布运动”,实则是她引导青年关注民生、贴近群众的生动实践。
在党组织领导下,1944年10月后,国立四川大学学生中先后建立了20多个进步团体。江竹筠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加入中国民主青年协会、文学笔会、妇女之声读书会等三个进步团体,以过人的胆识与谋略,组织学生运动,帮助进步学生团体发展。她不仅培养学生骨干,还积极组织爱国学生以笔为刃,一次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从声援“市中事件”,到声援昆明“一二·一”惨案反对内战;从为“李实育事件”奔走呼号,到抗议“三教授事件”,她作为一名实干而成熟的战士,看似默默无闻,却用巧妙的方法把学校的学生运动引导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展厅里陈列了许多江姐和她身边同学在川大留下的珍贵照片。照片中的史地系学生、学生运动骨干陈光明回忆:我们在当年的学生运动中,能出头露面做点事情,与江志炜(即江竹筠)对我们的精心扶持分不开。她差不多在每一个关键问题上都给我出主意,态度谦和诚挚,她是那么平易近人,当时,我甚至未察觉到她的特殊作用。
同学黄芬对江姐的深刻记忆,是江竹筠常以“看苏联电影”为名,潜移默化传播革命思想。当时,江竹筠经常与同学们到新明电影院观看苏联电影《夜莺曲》《丹娘》。在她的影响下,黄芬姐妹加入“自由读书会”、民协等进步团体,其父亲——国民党九十五军参谋长黄仲伟对革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不仅积极保释被捕学生,更在1949年率部起义。这种“从家庭到社会”的渗透式工作,展现了她在复杂环境中瓦解反动势力、壮大进步力量的斗争艺术。
初心如炬:从校园到战场的永恒信仰
漫步展厅内,一张婴儿彭云的照片和一份绝育手术记录,把参观者的思绪拉回到1946年7月。当时,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国内局势急转直下,全面内战爆发,国统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中共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共重庆市委决定调江竹筠回渝开展革命工作。接到组织通知后,江竹筠平静地给同学写下书信,请其帮助办理休学一年的手续。
就在3个月前,她为了革命能轻装上阵,在产下儿子彭云时,毅然决然做了绝育手术。7月的一个清晨,江竹筠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川大,回头望向校门上“国立四川大学”的匾额,目光坚定。此后,她以中共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随夫彭咏梧奔赴斗争一线。至此,“江志炜”这个名字便留在了川大学生档案中,也留在了同学们的记忆里。
1948年1月,彭咏梧牺牲后,江竹筠强忍悲痛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同年6月她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重庆渣滓洞监狱,后于1949年11月14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电台岚垭。
在狱中,敌人为了从她口中打开破坏游击地区党组织的缺口,对其用尽酷刑:老虎凳、辣椒水、电刑、带刺的钢鞭、吊索、撬杠,甚至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而江竹筠始终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她说:“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1949年8月,江竹筠用竹签蘸着棉灰制成的“墨水”,在毛边纸上给表弟写下托孤遗书:“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字迹因竹笔尖的粗糙而略显歪斜,却力透纸背,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一位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坚守,永远定格在泛黄的纸页上。
这封遗书,既是她对骨肉的眷恋,更是她对革命事业的临终嘱托——即使身处黑暗深渊,她依然坚信,下一代会接过火炬,继续照亮新中国的征程。
“革命精神”从来不是悬在空中的口号,而是面对困境的坚韧、取舍之间的担当。江姐的事迹早已浸润在一代代人的心灵深处,随岁月静静流淌、久久回响。2009年,江竹筠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如今,新时代的青年走进江姐纪念馆,读懂她的故事,也将传承她留下的精神密码,让革命火种永远燃烧下去。
•编后记
江姐纪念馆中,泛黄的书信、斑驳的染布、复原的宿舍,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学生时代。同样是校园中的一名学子,生在特殊的年代,江竹筠毅然担起革命使命,展现出共产党员的信仰与坚守。她在川大求学的岁月,既是勤学奋进的青春写照,更是隐蔽战线上的无畏斗争。
从学子到战士,江竹筠用生命诠释了何为钢铁意志。今天,我们品读江姐,不仅是回望一段历史,更是接续一种精神——那是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依然傲雪向阳的红梅品格。
我们当以江姐为镜,读懂她、记住她,让信仰之火不熄,让革命精神永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