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同志尤其是在西藏工作的同志都要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2013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希望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2025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奋发进取、担当作为。
老西藏精神是在西藏和平解放以来70多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贯穿西藏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进藏工作干部和驻藏部队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和平解放西藏时期,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西藏地方的严峻局势,满足西藏人民要求早日解放的愿望,毛泽东作出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战略决策。1950年,进藏大军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4个方向向西藏挺进。在进军途中以及之后破山修路、开荒生产、平叛和民主改革中,驻藏部队官兵和进藏工作干部,展现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经营西藏、发展西藏、支援西藏”方针的指导下,推进了老西藏精神的丰富发展和定型。2001年3月5日,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标志着老西藏精神正式成熟定型。这一时期,党中央为加快西藏的发展进步,进一步选派干部进藏工作。老西藏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孔繁森。孔繁森1979年开始进藏工作,1994年因公殉职。他热爱边疆、奉献边疆,艰苦奋斗、忘我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西藏,形成了感人至深的孔繁森精神。孔繁森精神是老西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所指出的,孔繁森精神,首先体现的就是老西藏精神。
进入新时代,在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在老西藏精神的感召下,西藏各族人民肩并肩、手拉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爱国守边的卓嘎、央宗姐妹,援藏干部时代楷模等。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面对援藏干部们动情地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进一步升华拓展了老西藏精神的时代内涵。
特别能吃苦彰显的是坚忍不拔、战天斗地的乐观主义精神
当年,第18军进藏部队和后来的驻藏部队,面临缺氧之苦、饥饿之苦、严寒之苦、劳累之苦、寂寞之苦等“八苦”。面对进军路上的雪山、冰河,官兵喊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口号,完成了被称为“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的进军西藏任务。进藏老兵魏克在《进军西藏日记》中写道:“队伍吃完了所有粮食,只能靠汤水、野菜充饥,整个部队疲劳得只能一步一挪地前进,后来连向导也累得睡下,起不来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其自然条件依然艰苦,从修通“两路”、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再到今天同全国各地一道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是靠着极端艰苦环境锻造出的昂扬乐观革命意志,一代代进藏干部、高原官兵乐于坚守生命禁区、笑对一切艰难困苦,在雪域高原书写了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特别能战斗彰显的是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无畏精神
西藏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驻藏部队官兵和进藏工作干部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山高路远,英勇顽强地战斗在风雪高原,为西藏的政治安全和国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参战部队官兵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顽强作战,捍卫了祖国边疆神圣不受侵犯。孔繁森多次说,“活着就干,死了就算”,3次遇险仍无所畏惧,立志“一腔热血洒高原”,超越了传统的“吃苦耐劳”维度,体现的是在困难面前主动作为、在挑战面前绝不退缩的实际行动。
特别能忍耐彰显的是顾全大局、恪守纪律的严实精神
长期以来,一批批进藏干部、援藏干部以西藏工作大局为重,舍小家顾大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扛起了建设西藏、巩固边疆的大旗,与西藏当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矢志奋斗,在雪域高原献了青春献终身。孔繁森两次进藏、一次延期、十年坚守,就连牺牲时包里还揣着“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手稿,就是长期坚守的生动注脚。“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卓嘎、央宗姐妹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每年有半年多时间与世隔绝的边境玉麦乡,以抵边放牧的方式守卫着祖国的神圣国土,国旗挂遍迢迢巡边路。姐妹俩以数十年在海拔3000多米的坚守,诠释着老西藏精神的丰富内涵。
特别能团结彰显的是心系群众、情系高原的为民精神
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宗教问题复杂。进藏途中,解放军战士在行军中秋毫无犯,宁肯在风雪中挨冻,也不打扰当地群众,在与各民族相处过程中,赢得了群众最广泛的支持。“两路”建设中,藏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不仅直接参加筑路劳动,还组织起庞大的牦牛队伍运输物资,为筑路军民贡献自己的粮食、衣物。孔繁森深入牧区学习藏语,尊重藏族同胞宗教信仰,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收养地震灾区的藏族孤儿曲英和贡桑兄妹,对其视如己出,随身携带药箱,随时给牧民看病问诊,跟藏族群众打成一片,以真心真情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批又一批党的干部和西藏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谱写了壮丽的民族团结之歌。
特别能奉献彰显的是前赴后继、公而忘私的大爱精神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一批批援藏干部奔赴西藏、扎根奉献。孔繁森曾写下“远征西涯整十年,苦乐桑梓在高原。只为万家能团圆,九天云外有青山”的诗篇。在藏十年,由援藏到调藏,他为西藏的发展呕心沥血,倾尽所有。他留下的“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感人话语,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老西藏精神的感召下,数以万计的党政干部、医生、教师、军人、科技和文化工作者奔赴西藏,为西藏各项事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