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一重要部署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回应了新时代区域发展的深层次需求,为“十五五”时期及未来较长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初步搭建起区域发展的“四梁八柱”,但区域间发展差距、要素流动壁垒等问题仍待破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至国土空间体系优化的层面,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一,这是应对内外发展形势变化的战略选择。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可增强发展韧性,形成多元支撑的增长格局。其二,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差距,更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居民生活保障水平的均衡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三,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通过区域联动可打通国内循环堵点,促进要素高效流动,为扩大内需、深化开放提供空间载体。
把握四大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大战略虽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唯有把握其内在联系,才能实现协同效能。
统筹“全局均衡”与“局部突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眼全国“一盘棋”,核心是缩小区域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体现了“全局均衡”的导向。区域重大战略聚焦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通过培育增长极实现“局部突破”,二者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通过重点区域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推动形成各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长三角通过产业链协同带动中部产业升级,成渝经济圈辐射西南地区发展,正是这种实践的生动体现。
兼顾“空间优化”与“功能适配”。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国土空间禀赋,明确了开发与保护的边界,核心是优化空间结构。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城乡关系,以人口市民化为关键提升人口发展质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些做法的本质是要求区域深度协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更凸显均衡发展导向,反映了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
协调“要素流动”与“分工协作”。四大战略叠加的关键在于实现要素流动与分工协作的有机统一。四大战略为要素聚合提供平台,主体功能区战略界定了要素配置的空间边界,新型城镇化战略则为要素流动提供载体,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则保障了要素流动的公平性。
以担当作为落实区域协调发展部署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应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担当作为。
锚定战略定位,融入国家布局。要精准把握自身在全国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主动对接重大战略。东部省份聚焦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与制度型开放,强化对中西部的辐射带动;中西部省份可依托“东数西算”“西电东送”等工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陕西要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强化产业集聚与创新赋能,同时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中展现陕西担当。
破除制度壁垒,促进要素联动。一是建立跨省域协调机制,在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治等领域签订合作协议,复制推广京津冀“一网通办”等经验;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清理妨碍构建统一大市场的规定、做法,推动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三是构建产业链协同体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跨省产业联盟,形成“研发在沿海、制造在腹地、市场在全国”的分工格局。以陕西为例,可依托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产业链协同,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建跨省产业联盟,既承接东部先进研发成果落地转化、打造西部制造高地,又联动周边省份拓展市场空间,在要素双向流动与产业分工协作中激发发展动能。
强化创新驱动,培育特色动能。区域协调不是“平均发展”,而是“特色发展”。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培育优势产业。都市圈地区可聚焦科技创新,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农业主产区应筑牢粮食安全屏障,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生态功能区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可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强化科创赋能,在西安都市圈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高地,在陕北、陕南农业主产区发展高端现代特色农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在秦岭、黄土高原等生态功能区探索生态旅游等价值实现路径,同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为牵引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支撑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政策保障,夯实实施基础。省级层面需建立健全三大保障体系。推动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协同,确保重大项目布局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建立横向生态补偿与利益共享机制,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利益关系;构建差异化考核体系,对生态功能区侧重绿色发展评价,对重点增长极强化创新与带动能力考核。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精准衔接,探索秦岭、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重点增长极、陕北陕南生态功能区等制定差异化考核指标,通过系统化政策保障为区域协调发展筑牢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胸怀“国之大者”,把握战略叠加的系统思维,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要求,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