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变量。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领悟、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历史主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深刻认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
战略意义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基于对世情和国情的深刻洞悉而作出的重大战略考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全球视野看,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变量。新一轮数智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迭代升级的历史关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竞相发展,深刻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模式乃至全球力量平衡。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制胜武器。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个别国家为维护既有霸权地位,对我国进行科技封锁打压。这警示我们必须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占据领先位置,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从国内发展看,科技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过去依靠要素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动能。无论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还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提供科技动力支撑。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突破增长瓶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塑造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从国家治理看,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共治,更依赖于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我们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引的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畅通创新渠道,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治理效能和竞争优势。
全面把握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
核心内涵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明确核心要义,瞄准主攻方向,做到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首要任务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体系化攻关能力。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优化布局一批高精尖的国家实验室,增强战略支撑力量。要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植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前沿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要凸显科技领军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推动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支撑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夯实科技根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强化基础研究。要加大财政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优化基础研究布局,鼓励科学家勇闯科学“无人区”,开展原创性实验;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研究环境,保障科研人员潜心钻研。
活力源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科技创新,制度是保障,人才是根本。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创新研究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堵点卡点。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队伍。
重要抓手是推进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在国际科技规则制定、议程设置、舆论宣传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国内机构开展合作,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精准提升自身创新创造能力。
汇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
强大力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已经擘画好宏伟蓝图,我们必须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实施路径,采取务实举措,确保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完善党领导科技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科技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加强对科技领域重大战略、规划、政策、任务的统筹协调和立体推进。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二是优化科技创新布局,聚焦国家紧迫需求与长远发展。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和优化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将科研重点放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力争重点攻关、精准突破、前瞻部署,抢占制高点。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的投入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稳定增长,并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社会公益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积极探索建立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新机制,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支持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四是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严厉打击高科技犯罪。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肃整治各种侵权行为,切实维护创新者合法权益。营造大胆探索、勇于挑战权威的学术风气,打造风清气正、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良性科研生态。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