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生动展现了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全党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两个结合”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从而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坚持“两个结合”,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两个结合”是总结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得出的重要结论。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探索史与实践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汲取革命教训,毅然摒弃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在深入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基础上,创造性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深刻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领导人民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成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进入新时代,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些伟大实践和历史成就,既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坚持“两个结合”的丰硕成果。党的百余年历史进程一再证明,什么时候“两个结合”坚持得好,我们的事业就能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偏离了“两个结合”,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要用它来有效指导实践,必须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和特殊国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的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相互贯通、深度融合,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两个结合”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第一个结合”赋予理论以坚实的实践根基,“第二个结合”赋予理论以深厚的文化根基。正是在“两个结合”的动态演进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辟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有效指导实践的光辉理论成果。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是党领导人民坚持“两个结合”所进行的伟大创造。通过“两个结合”,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中国实际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和实践创新,都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生动体现和重大成就。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取得的重大成果。它立足于中国国情,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成功走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了给这一新征程提供有力而科学的理论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全党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探索与理论创新,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写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篇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版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不仅从理论形态和理论主题上,而且从理论内容和理论架构上大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所构建的一整套叙事逻辑和话语体系,在基本内涵、主要内容、价值旨归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独创性,为世界现代化理论构建了新范式、增添了新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重大实践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和夙愿,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原则与实践要求,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歧路,成功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我们仅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历程,不仅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而且树立了社会长治久安的治理典范,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出的现代化新模式、新路径,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历史迷思,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成功破解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普遍难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两个结合”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孕育和生成的创造性实践,超越了把西方文明奉为圭臬的思维桎梏,在历史纵深处回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有力彰显了其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并不是对西方文明与发展模式的局部改良或技术性调整,而是从价值内核到实践路径的创造性构建。它以一种整体性、系统性、辩证性思维,为破解西方文明所无法应对的人与自然、效率与公平、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世界和平与全球发展等诸多难题找到了一把钥匙。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了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价值引领力和时代感召力的人类文明发展新范式、新图景,是中华文明为应对全球风险挑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两个结合”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两个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和有效的实践遵循。新征程上,只有更好地坚持“两个结合”,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要求、回答时代课题,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汲取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文化养分与思想精髓。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为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民至上、促进共同富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持“两个结合”,首要的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与道义正当性。尤其是在当前各种思潮激荡和外部挑战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泥古、不媚外,坚定不移地沿着符合中国国情、蕴含中华文明基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勇前行。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宏大视野和广阔胸襟的现代化,坚持“两个结合”,内在地要求我们以开放包容精神对待各种文明成果。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把中华文化中那些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精髓弘扬起来、展示出去,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另一方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这种借鉴不是照抄照搬,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与中国实际和中华文化特质相融合。通过这种双向互动,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增强发展动力,在交流互鉴中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守正创新是“两个结合”的本质要求。“守正”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守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创新”则是勇于探索,不断推进理论突破和实践创造。坚持“两个结合”,必须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精髓要义,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进行创造性实践。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回应人民期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勇于推进各领域创新,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