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脉络与实践要求。
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融通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进行创新性发展。在长期奋斗中,我们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对这一唯物史观的生动表达,既延续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理论内核,又立足发展实际深化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为价值原点,强调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过程要依靠人、发展的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涵盖了物质富裕、政治参与、精神富足、社会公正、生态宜居等多维度目标,旨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在理念上重申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公共政策安排,将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科学指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的时代表达。无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施政理念,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相契合。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立足治国理政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融通。
总结党百余年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总结党的百余年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历史,也是一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我们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将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党始终紧扣人民需要推动发展,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厚植了根基、积累了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研判国际国内大势,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敏锐洞察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在新时代抓经济、谋发展、促改革提供了依据。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综合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持续巩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到广泛实践,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日益坚定。新时代的奋斗历程雄辩地证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力量源泉。
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将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方面,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谋划发展中长期规划、重大政策设计、重大项目布局过程中,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准发力,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以稳定就业筑牢民生之本;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牢牢兜住民生底线;瞄准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方面的短板,靶向施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构筑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必须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多层次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二是充分激发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高度重视基层实践,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完善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坚持“投资于人”,着力弥合知识鸿沟、技能鸿沟,推动职业焕新迭代与人的发展提升同步,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蕴着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需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制度创新打破城乡二元壁垒,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资源,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布局,推动农业规模化以及全链条升级,引导适配产业向县域转移,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特别是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吸引人才返乡就近就地就业创业。需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服务保障。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