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类情怀

来源:云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1 15:15 作者:关春艳 方世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立足国内、观照世界、引领未来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实践遵循,也以宽广的理论视野指明了世界人民共同推进文明发展的道路,凝结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独到见解,呈现出宽广世界眼光和浓厚人类情怀。

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新方案。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有着十分丰富的文明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思想。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趋势的加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不断摆脱自我封闭的局限性,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不同文明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理念,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此后,他又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多次阐发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表达了中国关于文明对话、文明共生、文明进步的鲜明立场,为全球文化交往提出了一种新的文明交流互鉴认识论,即明确倡导“文明交流论”“文明互鉴论”“文明共存论”,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不同文明实现合作共赢并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时指明,在全球历史的交汇点上塑造出新的文明交流与文化互动方式,寻找出契合世界人民共同期望的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需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指引。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当今人类社会在价值观念上的普遍性共识和追求,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价值选择标准。全人类共同价值内在规定并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文明交流互鉴必须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共识。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条件,公平与正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原则,民主与自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各国人民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愿望,也是保障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价值共识,我国依托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上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发起和参与“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文明古国论坛”,加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同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冲突,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开辟新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又本着对人类文明高度负责的态度,站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创造性提出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倡议谋人类之利、立世界之域、行天下之道,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天下情怀”和独有的“时代性”“现代性”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演进趋向的深度关切,高度概括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文明发展进步的共同期盼,为人类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趋势,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创新性成果,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底蕴突破了西方旧文明观的陷阱,以多元文明共存共生的现代新文明观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大文明观”与“大文化观”的宏大视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需要充分发挥“文明对话国际日”的价值引领功能、加强双边和多边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渠道、通过数字媒介创新推动文明间多边交流与合作模式,构建并完善全球文化交往和文明对话的合作网络,创新和丰富全球公共产品服务。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过程中,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消除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中的隔阂与误解,打破由少数西方国家刻意设置的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壁垒与藩篱,使不同国家的人民在文化和文明方面达成互相理解与彼此认同,助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与创新,赋予人类文明以新内容、新形式、新话语,汇聚起全球文明力量,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

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文明新形态提供新范本。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总体逻辑出发,各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形态必然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是“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的,而非“一枝独秀”的。习近平指出:“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貌,也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增添了丰富色彩。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脱胎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立足于人类历史的深刻变革,着眼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创新性要求,将文化建设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结合起来,以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世界性等理论特质滋养和指引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文明的“民族性”为基础,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世界性”,把人类文明新形态视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发展的价值目标,充分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顺应现代化必然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趋势。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是西方文明形态的“翻版”,也不是他国文明形态的“再版”,而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版本”,展现了迥异于西方文明发展模式的新图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对西方文明的价值超越奠定了文化根基,在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有力呈现自身的普遍性价值,涵养了人类共有精神家园,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胸襟共筑、共建、共享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打消对“西方中心主义”“西方文明冲突论”“西方文明优越论”的忌惮和顾虑,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别开生面、葳蕤蓬勃的全新现代化文明新形态范本,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能够依循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在借鉴世界其他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保持本民族文化创新的态势,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道路。

为推动世界更加开放包容作出新贡献。从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来看,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是中国哲学最鲜明的底色,自古以来“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哲学观念,彰显出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的高超智慧和开阔胸怀。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这一观点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国始终奉行开放与包容的文明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为根基,主张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文化交流与发展秩序,倡导文化交流,反对文化取代,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坚持多元文化的共建之路,实现包容普惠、互利共赢,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胸怀天下的深厚人类情怀。一是坚持开放性的态度立场。开放性的实践旨在明确新时代要充分重视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并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理念不断赓续历史文化命脉,从战略层面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加快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传统文化在顺应时代中创新发展。同时,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胸襟和态度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和合作,主动引进国外优秀文化资源与先进文化理念,去伪存真地吸收和借鉴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二是坚持包容性的全球视野。包容性心态的核心在于主客一体的文化交融,强调在自身视野中能够容纳他者的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超越偏安于民族意识的自我立场,摒弃所谓“普世价值”影响下的排他性思维,坚决反对文化单一化、同质化的倾向和以一种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的做法。用中国式的平等性、协调性和包容性智慧实现对他者文化价值、文化特色与文化发展的兼顾,共同维护人类文明的多元化样态,强调“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以放眼世界的宏阔视野展露出包容进取、泽被东西的博大气象,表明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具有包容性态度。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原创性贡献与实践要求研究”(项目编号:24&ZD00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