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治政绩观错位刻不容缓,亟待协同推进正向引导与反向约束,从制度机制层面靶向施治、一体纠偏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等在干事创业中的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针对“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作出专门部署。
当前,少数干部政绩观扭曲错位,热衷制造“五类政绩”:一是“注意力政绩”,忙于应付上级检查,忙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应接不暇、深受其累,助长了“领导关注什么就钻营什么”的投机思维;二是“短期政绩”,违规举债,寅吃卯粮,好大喜功,为己造势,追求任期效应,深陷“前任建、后任拆”的恶性循环。三是“材料政绩”,通过技术性修饰、选择性呈现、凭空性提炼,虚报数据、捏造经验、超前总结,制造纸面繁荣;四是“媒体政绩”,盲目追逐流量效应,跟风建造人造景点,用“流量思维”代替办实事、解难事的“民生思维”;五是“数字政绩”,将数字化转型异化为“高大上的设备达标”,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的触控大屏、手持政务终端、数据可视化平台等信息化装备,大多沦为迎检工具;有的地方面临“技术治理”悖论,社区干部忙于在多个政务App之间打卡,挤占服务群众时间,忽视提升基层治理实效。这些乱象是干部宗旨意识淡化,政绩考核导向偏颇,监督问责效能不彰等结构性矛盾的集成反映。纠治政绩观错位刻不容缓,亟待协同推进正向引导与反向约束,从制度机制层面靶向施治、一体纠偏。
强化干部党性淬炼,筑牢“不想偏”的价值根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政绩观纠偏,关键在锤炼坚强党性,明确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从思想源头上校准价值坐标。一是以理论武装奠定思想基石。开设“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政绩观专题培训班次,深化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学、党校主体班次系统教学、支部主题党日常态跟学的协同机制,把理论学习成效纳入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推动从“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二是以践行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彰显了“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价值理性,内蕴了群众满意度是衡量政绩质效的核心标尺。在为民服务的日常实践中,需持续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常态开展“四不两直”调研,建立民生问题“发现—办理—反馈—提升”的闭环机制;政绩考核中增设“群众口碑”“百姓感受”等专项指标,促使干部用权、干事、履责都能恪守“政贵有恒”“民生为重”的价值导向。三是以从严约束修正认知偏差。保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战斗性和严肃性,是政绩观纠偏的重要保障。通过深化民主生活会专项剖析、批评和自我批评,整改清单销号机制的长效落实,推进政绩观检视修正和错位事项立查立改;将政绩观偏差作为政治监督重点,对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行为露头就打,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拧紧“思想阀门”,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的堤坝。
把稳政绩考核标尺,确保“不会偏”的导向精准。考评是指挥棒和风向标。纠治错误政绩观,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准,以科学设计政绩考评体系为抓手,遵循差异考核、分类评价、公平公正的原则,从“一把尺子量到底”转变为“分组分类动态考”,充分考虑政绩考核面临的特殊情境和约束条件,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同质化比拼、内卷式竞争,引导各地分道赛马、差异发展、各展所长。此方面地方近来已有积极探索,浙江安吉县将竹林碳汇交易纳入业绩考核,守住了生态底线,激活了绿色经济,拓展了发展空间。再者,延长考核追溯周期。构建全周期政绩考核体系,对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实施“任期+追溯”的考评机制,在干部离任后设定6个月至2年不等的观察期,重点核查项目运营情况、资金使用收益及群众满意度,对其任职期间重大决策的后续影响进行评估;政绩考核导向从“结果验收”转向“过程追踪”,奖励发放与任期内长期贡献相挂钩,探索“多年递延”的发放机制,细分为当年兑现的基础奖和延迟发放的递延奖,通过拉长考核周期实现对政绩的科学评估。
构筑立体监督体系,加固“不能偏”的制度堤坝。根治政绩观偏差,离不开全链条监督的效能发挥。一是加强智能预警防控。健全领导干部日常管理预警处置机制,完善干部任前责任告知制度,帮助干部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依托财政、统计、环保等部门的数据整合,搭建测量“政绩健康度”的评估模型,增设财政杠杆率、政府负债率、生态损益值、群众满意度等相关参数,投射衡量施政行为的“数字镜像”,通过自动识别债务率超限、投资效益过低等潜在风险,适时预警、主动纠治,推动从经验判断向数智治理的跃升,促进政绩观纠偏从“事后灭火”前移至“源头防火”。二是深化多元监督协同。试点“巡视巡察+群众观察员+第三方评估”机制,构建更具韧性与包容度的多元监督体系,推动党内监督的权威性、民意监督的广泛性与社会监督的专业性深度融合,增强政绩监督的穿透力;同时,重点聚焦“一把手”履职决策,着眼监管薄弱环节,建立“任前提醒—任中监督—任后评价”的政绩监测机制,对政绩观错位的干部,视其情节轻重,实施“红黄蓝”三色预警,实现防范在早、处置在小、动态追踪、分类惩处的管控目标。
激发震慑惩戒效应,形成“不敢偏”的高压态势。需以问责追责加压,法治威慑兜底,显著提高搞“政绩工程”的成本代价。一方面,以立法保障划定红线。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已对“政绩观错位”作出明确规定,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作为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被列为加重处分情形。从党规与国法相衔接的角度,推动针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问责”方面的专项立法,强化司法震慑。针对重大决策,实行“两代表一委员”跟踪问效机制,将随机抽查、定期“回头看”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形成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完善制度的螺旋式上升态势,引导干部永葆为民用权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要以刚性问责以儆效尤。推行“政绩造假一票否决”,实施政绩观错位案例“一案双查”,既处理直接责任人,也追究上级领导把关不严的责任。施行负面政绩终身追责机制,对重大决策失误“零容忍”,建立决策痕迹终身追溯制度,通过技术加持,全流程固化在项目论证、资金使用、审批签批等关键环节的信息、数据,为干部离职退休不免责提供真凭实据。
“治病必求于本”。错位政绩观的纠偏是一项互为支撑、耦合交织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同向发力、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铲除错误政绩观的滋生土壤,达到消除主观动机,压缩偏差空间,提高违规成本的效果,切实推动政绩观纠偏扶正、激浊扬清,敦促广大党员、干部创造更多经得起历史、时代和人民检验的真业绩、好政绩。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公共治理创新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