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这关键历史交汇点上,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核心变量、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支撑。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拥有强大的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和转化能力,其创新活力与主导作用的强弱,直接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未来。为此,应深刻认识行业龙头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充分激发其创新主导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强化行业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行业龙头企业既是产业链“链长”,也是创新链“链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支柱,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创新资源配置集中化的趋势下,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数据显示,全球研发投入前50强企业的研发投资额占到全球企业的34%以上。2024年我国国内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达到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首次突破总投资比重的40%。这些投资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直指核心技术突破。
为应对当前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复杂形势,强化行业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关键。
从国家战略维度看,强化行业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行业龙头企业是大国间战略博弈的主力军,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唯有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中坚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才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产业升级维度看,行业龙头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在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这离不开行业龙头企业在关键技术突破、行业标准建设和产业生态构建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从创新生态维度看,行业龙头企业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支撑。行业龙头企业能通过开放创新平台、共享技术资源、加大风险投资,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贯通”的创新生态网络。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竞争形势,我国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在数量规模、行业分布、盈利水平、研发投入等方面,我国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能级还不够高。与此同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导向还不够突出,部分行业内卷式发展问题尚未克服,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方面还未充分发挥其“头雁”效应以及核心引擎作用。
三方面发力更好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植根于其独特的市场地位、组织能力与价值追求,具有深刻且鲜明的内涵特征和时代意义。其一,需求牵引的市场导向。龙头企业对产业瓶颈、技术痛点、未来趋势的感知最为敏锐,其创新活动以市场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确保了企业的技术攻关方向始终锚定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与市场真问题。其二,系统集成的功能导向。龙头企业具备衔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工艺优化等创新链各环节的强大组织功能,拥有集成融合各类创新要素的独特优势,能够有效打破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的壁垒,推动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跨领域一体发展。其三,成果转化的价值导向。龙头企业创新活动具有极强的成果转化动力和能力,强调的是以市场需求和价值创造为最终检验标准,是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通道的关键枢纽。
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更好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当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主力军。强化使命驱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清单,将资源向基础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关键薄弱环节集中投入,建立面向长远、容忍失败的研发机制,敢闯创新“无人区”。发挥产业组织者优势,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从理论突破、技术研发到工程化、产业化的高效贯通。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率先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等开放型科研攻关方式,不论资历、不设门槛,广纳天下英才,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研发团队。
第二,打造培育孵化新兴技术的策源地。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成为孕育颠覆性创新的“摇篮”。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比,密切跟踪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前沿材料等可能引发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动向,设立前沿技术研究院或实验室,通过科技财政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开放共享的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将其资金、技术、市场、数据等优势资源向生态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门槛与风险,共同孵化具有潜力的未来技术。积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探索“技术+场景”的跨界融合,促进其在智慧能源、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领域开辟增长新赛道,定义产业新范式。
第三,成为良好创新生态“筑巢人”。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国际、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通过高标准引领产业升级方向,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迭代与质量提升提供指引。行业龙头企业不仅应带头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同时要积极探索合理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推动高端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良性流动,引导设立市场化运行的科技金融资本,并使其更大胆、更有耐心地投向技术创新前沿领域。塑造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谱系,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人才的创新文化氛围,并将这种文化向产业链、创新链延伸,筑牢全社会创新发展的文化根基。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新质生产力与创新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