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对外交流日益频密,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也日趋多元。在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事实上已经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守正创新中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筑牢思想防线,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必须认真作答的时代命题。
提高政治判断力,善于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愿望诉求的综合反映,既包含着社会群体朴素的情绪态度、价值倾向和利益关切,也包含着相对系统成熟的理论观点、学术表达和政治主张。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交织、激荡起伏,构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多元的思想文化景观。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需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善于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
一方面,要对各种社会思潮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诉求的性质作出准确判断,并根据其不同性质决定采取何种应对方式。总体来说,涉及挑战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根本制度等底线原则的,属于政治原则问题,必须毫不妥协、坚决斗争、依法处理;涉及对于历史事件、现实问题、社会现象有困惑误解、认知偏差、情绪化反应或非理性表达的,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可以通过沟通、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转化思想、提高认识;涉及对于具体的理论观点、学术见解有不同意见、争论交锋、探索创新的,属于学术观点问题,应该在严守法律和政治底线的前提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自由讨论、鼓励创新创造,对于在学术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另一方面,对于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模糊地带及其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力。某些学术研究的对象,本身就关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议题,研究者在有意无意之中就可能跨越政治红线,对此要有充分的警惕。尤其某些研究者长期浸润于相关领域的西方理论学说,思想认识会自然而然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如果产生了错误的思想认识又长期得不到纠正,就可能逐渐走向错误的政治立场却不自知。因此,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三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边界,也不存在完全无涉意识形态和价值偏好的学术研究,正如列宁所说,“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洞察和鉴别不同思想观点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内核,是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的关键。
增强理论说服力,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在思想道德、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对于在动荡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凝聚全社会思想共识、增强全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着“航向标”“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必须通过有效的理论建构和理论对话,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已经初步成形,进一步的努力方向是深化学理阐释,加强理论建构。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探索三方面着手进行理论溯源,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历史根脉和文化底蕴。构建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框架,阐明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以中西比较研究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民族性、时代性、普遍性与超越性有机统一的理论特质,以学理化、体系化的阐释增强其思想解释力和理论彻底性。直面当前思想价值领域的重大争议,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社会思潮的理论对话、理论斗争能力,牢牢掌握舆论斗争中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占据思想文化领域的道义制高点。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说服力的另一个努力方向,是探索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生活化、大众化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表述和阐释是一套抽象的、学理化的、高度概括的话语体系,如果直接使用这套话语体系面向基层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就有可能使之落入标签化、符号化的“悬置”状态。当务之急,是要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与基层群众日常话语之间的不匹配困境,通过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概念表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转化为一套能够与基层群众的思维语言、日常生活相对接的、具体的、生活化的话语体系,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社会的“到达率”和“接受率”,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追求,转化为人们的日用伦常和行为习惯。
提升创新创造力和传播影响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斗争。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下,信息传播的载体、方式、渠道都已发生根本性变革,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交融交锋、争夺话语权的主渠道主战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传播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斗争。
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偏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传播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技术革命和受众需求,进行系统性的变革创新。在传播理念上,摈弃“单向灌输”的说教思维,充分利用互动式传播带来的信息反馈和观点碰撞,不断检验理论、修正观点、优化策略。在传播内容上,不能局限于在平面媒体上呈现的文本叙事,积极尝试以图像、视频、直播等多样化的载体和形式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传播模式上,突破“自上而下”的单一模式,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发掘、利用、培养多层次的传播主体,激发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创新创造活力。在传播策略上,改变“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投放,利用大数据分析细分受众、精准传播,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积极拥抱信息技术革命,以数智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已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必然选择。然而,人类社会不能沦陷于“去价值”“去中心”的技术狂欢,人类的文明底线和意义系统必须建立在价值观的基石之上。因此,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将价值观嵌入技术的底层逻辑,以价值观推动“技术向善”,以技术赋能价值观引领,实现价值引领和技术发展的平衡共生,是目前能够设想的最佳方案。数智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有效引领的具体路径,也只能放在这个方案内讨论和深化。总之,信息化条件下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较量,本质上还是价值观之争,技术改变的只是斗争的方式和手段,引领时代的根本性力量还是能够占据道义制高点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