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文化理念与实践·文化精品篇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31 09:15 作者: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他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精品创作,在省域层面进行了深邃思考和整体谋划,提出了很多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思想观点,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实践探索,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指导推动浙江的文化精品创作走在前列。这期间,浙江文化建设大步跨越,文化建设的多项重要指标在全国范围名列前茅。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底至2007年初,浙江共有230余件优秀作品在国际和全国性赛事上获奖,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这些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高度重视文化精品作用,鲜明提出“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书写文化史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

文化精品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动体现和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文化建设,把文化的力量视为民族生存和富强的重要基石,将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能力作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强调“文化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把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的系统性建设推动更高层次的发展。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针对浙江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大师辈出的辉煌历史指出:“浙江文化要再现辉煌,就必须创作和生产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化精品,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一批反映时代特征、代表国家水平、体现浙江特色的精品力作,并使之成为浙江作为文化大省的重要‘名片’。”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部署,把创作文化精品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提出要扶持和推动文艺、社科、新闻、出版等领域的文化精品生产,并启动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构建起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2005年11月,习近平同志出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繁荣发展浙江文艺事业作出具体部署,殷切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地承担起作为中华文化及浙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创造者的历史责任,努力为时代和人民奉献精品力作,为繁荣发展浙江文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度重视引领正确创作方向,鲜明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习近平同志抓文化精品创作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文化精品创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事关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强调新的历史时期“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国家的主导价值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承认和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同时,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要“高扬先进文化旗帜,正确引领文艺工作的方向,统摄文艺作品的灵魂,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艺”“在事关政治方向、文学导向等根本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特别重视文化产品的先进性问题,深刻指出,“先进文化产品,应当既能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丧失市场”“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

三、高度重视现实题材创作,鲜明提出“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非常重视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强调要紧跟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他指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凡是名著、名曲、名画,无一例外都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切体验社会实践,深入思考社会生活,深深热爱人民大众,善于从浙江人民改革开放的实践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现实中发现新题材,展示新形象,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对反映浙江人民抗击台风救灾的电影《超强台风》和反映转型期浙商风采的电视剧《十万人家》的创作作出指示批示,要求精心组织策划,将之作为省文化精品工程的重点项目加以扶持。在习近平同志关心下,2006年10月首届中国越剧艺术节成功举办,浙江选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4个剧目夺得金奖,占到金奖总数的一半;《公孙子都》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成为全国30台初选剧目中唯一的昆剧。习近平同志在推动打造文化精品的同时,非常重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服务,从而把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20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发去贺信,勉励剧团“大胆创新,勇于超越,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在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越剧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浙江人民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高度重视以改革激发创作生产活力,鲜明提出“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是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浙江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运行管理机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弊端束缚文艺院团生机活力等突出问题,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7月,他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浙江歌舞剧院等单位调研,组织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他指出:“艺术院团原则上都要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改制为企业,与文化行政部门脱钩。”根据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民间资金比较充裕、民间兴办文化产业热情较高的优势,他要求切实加强引导、管理和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鼓励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引导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营造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氛围。他强调,“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肯定不是先进文化”“只有把文化产品变成商品,变为广大群众的消费,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他非常重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曾两次到横店考察,勉励横店集团要放大基地优势,打响知名度,把横店影视城打造成中国的“好莱坞”。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重视下,2004年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立,成为首个集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

五、高度重视坚持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鲜明提出“必须切实遵循文艺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文艺创新”

创新是文艺创作的生命,是成就文艺事业的必由之路。浙江悠久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丰富滋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推动文艺创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切体悟浙江人民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紧跟时代步伐,遵循文艺规律,敢于突破陈规,不断扩大新视野,开拓新局面,创造新境界”。在他看来,“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为此,他从战略高度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强调“要善于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精华,从近百年来浙江先烈们艰苦卓绝、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中汲取精华”。习近平同志在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借鉴兄弟省区市乃至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此外,他还指出创新离不开宽松的创作环境,强调“要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支持不同艺术形式、不同艺术风格的自由发展和竞赛,使不同艺术观点能够相互切磋、相互了解、共同进步”,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六、高度重视人才对精品的支撑作用,鲜明提出“必须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文艺队伍”

文化要发展,精品是标志,人才是关键。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研中发现,与全国先进省区市相比,浙江的创作成果还有一定差距,精品力作不多,背后关键原因在于创作环境还有待改善,人才资源未能充分涌流。习近平同志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把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作为根本大计来抓。他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推进队伍建设,努力吸引和培养各类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科技专家和既懂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经营管理专家,积极营造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创业环境”。习近平同志坚持出精品和出人才相结合,将“文化人才工程”纳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八项工程”,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推荐选拔、使用流动、引进扶持、联系服务和评价激励等机制,促进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为推进文化精品创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他强调:“优秀的文艺队伍,是繁荣发展文艺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布局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过程中,统筹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艺术院校对培养文艺后备人才的作用。从2002年至2006年,他多次到中国美术学院调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力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加快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2005年11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暨浙江艺术学校50周年校庆时,他发去贺信,充分肯定学院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希望学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七、高度重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鲜明提出“要始终坚持和全面贯彻党的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

文艺创作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着力通过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来创造文艺发展的良好环境。他特别提到邓小平同志讲过的一句话,“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中的重要位置,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龙头,进一步关心、重视和支持文艺工作。在实践中,他强调要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建设的管理,通过制度到位、机制到位、责任到位,实现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同时“要对反映时代特征、代表国家水平、体现浙江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优质文化服务项目,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和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以重大工程、重要节会为抓手,引导带动文化精品创作。在习近平同志的支持推动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省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推出“文学解读浙江创作工程”和“美术解读人文浙江”大型中国画创作工程,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首届中国越剧艺术节,此后这两个节会均永久落户浙江。

文化精品是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载体,既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在省域层面对推进文化精品创作进行的一系列理论思考、战略谋划和探索实践,不仅为当前浙江大力推进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经验,也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艺创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文艺创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并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精品;创作抒写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是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肩负起的使命,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情共鸣,是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使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相统一,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执笔:杨守卫)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