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小康圆梦·陕西乡村调查特别报道⑤

逐梦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14 08:25 作者:陕报记者 王海涛 艾永华 群众新闻网记者 刘驰正


QQ截图20210914082251.png

辛户村果园。 资料照片


QQ截图20210914082306.png

张延刚(左一)讲解果树管理技术。 视频截图

从宜川县城出发,不知道翻了多少座山、绕了多少个弯,汽车的颠簸令人昏昏欲睡。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公路两边的风景让人眼前一亮:一片片果园郁郁葱葱,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了枝头,苹果在茂密的枝叶间探头探脑,露出红扑扑的脸蛋,格外惹眼。

穿过果园,进入村子,只见笔直的街道旁边农家小院排列整齐,这便是果园里的村庄——辛户村。

辛户,喻义辛勤劳作,户户争先。这是老祖宗寄予子孙后代的警世箴言。

和大多数陕北人一样,辛户人世世代代在沟壑纵横、梁峁延绵的黄土高原腹地繁衍生息。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播种,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在辛户人心中,一直都有一个梦——过上好日子!

种苹果

辛户村位于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是个地理位置偏僻的小山村。从县城到辛户村,约有四十公里乡道。路沿着山势蜿蜒起伏,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拐弯,只见山梁不见平川。

1989年前后,辛户村家家户户还住在土窑洞里,地里的庄稼仅够温饱,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吃水要到两三公里外的山沟里去挑,车压根儿开不进村,外出全靠步行。

穷怕了的乡亲们,希望有个能人,能带着大伙儿过上好日子。

1989年村委会换届,张延刚被大家推选为村主任。那年,他仅20岁,已经是100多人施工队的头儿。在村民眼里,他是一个有本事的能人。在那一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6年后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面对大家的期待,张延刚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期望,带着大伙儿过上好日子!

当时,辛户村主要种烤烟。黄土高原上靠天吃饭,人们忙活一年,也没有多少收成。

干啥,成了横在过上好日子路上的第一道坎儿。偶然的机会,张延刚得知临近的洛川县种苹果,每亩收入1200多元,是种烤烟的五六倍。他有些心动。

经过咨询有关部门,张延刚得知:辛户村位于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气候、温度、土壤等各种条件非常适合种苹果。这让张延刚激动不已。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辛户人也鼓足了劲儿,要拼一把,过上好日子。

“种苹果!”在一次村党支部会上,张延刚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种烤烟,种苹果。过上好日子的办法,就是种苹果。”

“行!”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辛户村的耕地大多位于山梁上,没有成片大面积的平整土地,耕种起来十分不便。要种苹果,首先要平整土地。村上决定发动群众,开展基本农田大会战。

“当时我想,没有钱、没有机械,咱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回想起当年的情形,张延刚一脸坚毅地说,“既然南泥湾能变成陕北的好江南,辛户村也能变成大家的好家园!”

距离辛户村大约50公里处,就是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地方——南泥湾。革命先辈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辛户人。

从此,沉寂的山梁,变成了火热的“战场”。当山坳里露出晨曦,辛户人激昂的劳动号子就在山梁上响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齐上阵,打一场人民战争。

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扛筐子,拉架子车,挥舞铁锨和镢头,乡亲们的手掌和肩膀,不知道磨出了多少血泡,但是没有人叫苦喊累。

一天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张延刚去查看平整土地的情况。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提着马灯夜战。张延刚的眼睛顿时湿润了,他暗暗对自己说:“一定要把苹果种成!”

一锨一锨、一镢一镢、一筐一筐、一车一车。辛户人憋着一股子劲儿,用勤劳的双手和愚公移山的精神,40多天,硬是平整出了200亩土地。

看着好不容易平整出来的土地,再想想好几年才能见效的苹果,竟有人要打退堂鼓。

“你这娃,胡弄哩!这地可是咱村里的‘白菜心’啊,你种果树,啥时才能见效?”有人提出了质疑。

“每亩烤烟收入不到300块钱,一亩果园至少产5000斤苹果,就按眼下的一斤两毛钱计算,每亩收入1000多块钱。大家算算,哪个划得来?”张延刚苦口婆心地做着思想工作。

最终,张延刚说服了大家。

地平整好了,可就在要栽果树的前一天晚上,张延刚却失眠了,毕竟以前没有种过啊!想来想去,已经没有了退路,只有坚持。

第二天开工时,人黑压压来了一片。张延刚感到了极大的鼓舞:“人心齐泰山移,这苹果一定能种成!”

当年,村里建成了200亩高标准果园。

陕北的冬季非常寒冷,树苗经常会被冻死。张延刚和乡亲们有些担心。“能不能给果树也穿上衣服?”有人建议。

“这个办法好!”村里会缝纫的妇女们立马行动起来,用旧衣服、旧被褥、塑料膜,给所有果树都做了一件“大衣”。

那个寒冷的冬天,让人提心吊胆。第二年春天,当看到所有果树都挺过来时,大家喜笑颜开。

果树活了,谁来种?总不能吃大锅饭吧!村上决定,把果树承包给个人。张延刚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动员了18户村民承包果园。

为了调动大家积极性,张延刚给承包户说:“挣了钱算你们的,赔了算我的。”

1996年,精心呵护的果树终于挂果了,每亩纯收入达2200元。承包果园的18户村民,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

苹果种成了!

“铁杆庄稼”

种苹果成了全村人的共识。村上定下目标,每年至少新建300亩果园。作为村干部,张延刚带头一次种了60亩。

当时,省上正在积极推动苹果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扶持。

借着政策的东风,从1992年到2002年,村上累计发展果园1000亩。辛户人春季忙着种树,夏季忙着除草施肥,秋季忙着收获,冬季忙着修剪果树。辛户村成了宜川县苹果示范村,后来又获得了延安市苹果第一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

勤劳致富。种苹果让辛户人告别了贫穷,日子渐渐好了起来。2010年,村里组织集体搬迁,46座农家小院拔地而起。

随着种苹果的人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让辛户村的苹果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成为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成了一个新问题。张延刚隐隐有些担忧。

2005年,张延刚去日本考察苹果种植技术。他被深深地震撼了:1颗苹果卖21元,1亩地六七棵树收入70多万元,果树寿命能达到五六十年。

人家这才是“铁杆庄稼”啊,张延刚心里想。辛户村最好的果园,1亩地产值最多两三万元,果树寿命也就二三十年。

苹果品质、经济收益、果树产量和寿命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深深地刺痛了张延刚,但同时让他看到辛户村的果园,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当时,为了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省上正在积极推广以果树“大改形”为核心的苹果生产“四项关键技术”。日本学习的见闻和省上的引导,让张延刚意识到以前种苹果的办法得改了。

回村后,张延刚一有空就钻到果园里,将自家果树与日本果树进行对比。他研究了一遍又一遍,就连使用化肥与农家肥对树根的影响,都看出了门道。

经过两年多深入研究、慎重考虑,2008年张延刚作出了一个让全村人吃惊的决定:间伐果树,降低密度,进行“大改形”,种出最好的苹果。

张延刚将想法告诉了家里人和村民,但没有人支持。“咱辛户的果园是县上最好的,你就不要胡折腾了!”大家纷纷劝阻。

在张延刚拿起油锯的那一刻,婆姨张延平哭成了泪人。“你疯了,好好的果树你伐啥呢,胡整啊!不知道谁给你灌了迷魂汤!”张延平说。

对于果树间伐和“大改形”,大部分村民心里都有抵触情绪,怕伤害果树、降低产量、影响收入。

在一片质疑和阻拦声中,张延刚对自家的果园进行了两次间伐,每亩果树从55棵降到了33棵,再降到14棵。

“间伐后的头两年,苹果产量暂时下降了,但之后很快就恢复了。”张延刚说,间伐后苹果的色泽、口感、个头都有了较大提升,优果率提高到了92%,卖得更好了。辛户村的苹果陆续打入了广州、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以及东南亚高端市场。

每次有人前来参观学习,张延刚都会带到自家的果园里看看。他很自豪,因为他种的苹果,一棵树最多结了2800颗果子,是村里最多的。

“以前,我们的想法是一片果园养活一代人;现在,我们做到了一片果园养富一代人!”张延刚自豪地说。

苹果成了辛户人的“铁杆庄稼”。

共同富裕

立秋前后,黄土高原的天气还很炎热。中午,毒辣的太阳照在身上,让人感到微微发疼。

眼下,正是苹果成熟的关键时期。水、肥和光照,样样都不能缺。果园里,人们顾不上毒辣的太阳,忙着给果树追肥、除草、铺反光膜。

每天清晨,伴随着电动三轮车的嘀嘀声,辛户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再过一个月,苹果就上市了。辛户人满怀信心:今年肯定有好收成!

这一阵子,王红和女儿在果园忙着卸果袋、铺反光膜。父女二人,一个铺膜、一个压土,技术娴熟,配合默契。

王红家已经种了20多年苹果,如今有20亩果园。靠着种苹果,去年他家纯收入20多万元。此外,他还是村上销售苹果的代办,凭此每年也能收入好几万元。

家里有钱了,王红的日子过得很舒心。小女儿喜欢足球,他特意将孩子送到广州去学习了4年。每年七八万元的费用,他负担得起。

“苹果真是个好东西,咱发家致富全靠它!”王红高兴地说。

张勇,辛户村党支部副书记。2014年之前,他和媳妇一直在外打工,每人每月也就挣两三千元。随着孩子的出生和父母年事渐高,家庭花销不断增多,让两口子不得不思考以后怎么办。

看到村里苹果产业搞得红红火火,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勇夫妻选择了回家。当时,家里有18亩果园,张勇回来后,一口气又种了18亩。为了学习技术,他还在县农广校学习了两年。

去年,张勇家纯收入20多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由于能干,今年张勇还被大家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苹果是个好东西。只要你肯下功夫,果树不会亏待你的。”张勇说。靠着种苹果,辛户人过上了好日子。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村里有几户老人,由于没有子女、经济拮据等原因,孤零零地住在窑洞里,曾经生活非常艰辛。

2015年,村里决定将废弃的村小学改造为幸福院,无偿分配给生活困难的老人居住。每户一室一厅。村里还给配备了必要的生活用品。

当年8月,8户13位老人喜迁幸福院。入住那天,老人们高兴极了,就像收到生日礼物的孩子。闲来无事,老人在院中下棋、打牌,生活好不惬意。镇卫生院的医生,还定期来给老人检查身体。辛户村幸福院,成了延安市的“标杆”。

70多岁的王爱花老人,女儿常年在外打工。得知母亲住进了幸福院,女儿非常激动:“以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妈。住到了幸福院,有叔叔阿姨陪着我妈,感觉她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我也放心多了。”

为了解决老人的经济来源问题,辛户村将集体土地给每户老人分了3亩,用来种植苹果。果园由合作社代种代管,老人不需要投入和管理。每年的收入,足以让老人尊严体面地生活。

如今的辛户村,不再是旧模样: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种苹果亩均纯收入1万元,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村民搬出土窑洞住进了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八成村民还在县城买了商品房……

辛户苹果出名了,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不光有陕北的,甚至还有山西、甘肃等地的果农。为了做好技术传授,村上成立了产业扶贫技术培训中心,精心挑选苹果管理技术好、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果农当讲师。

为了进一步做强苹果产业,带动更多人致富,辛户村牵头联合其他村子组建了果业合作社,通过“强村+弱村”、股份制等形式建设了果袋厂、选果线、气调库等。

“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也要带着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有责任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张延刚说,大家都富了,这才是真正的富裕。

小小红苹果,富了辛户人。从种苹果,到种出好苹果,再到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辛户人的苹果种得不一般。从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到处洋溢着幸福爽朗的笑声。

8月15日,我们采访结束离开辛户村,翻过山梁时,远远地望去,防雹网覆盖的果园,好似深绿色海洋里的一艘艘航空母舰,承载着辛户人的梦想乘风破浪。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