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搬进新家园 开启幸福生活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30 08:46 作者:陕报记者 郭诗梦文/图

QQ截图20210830084420.png

吴喜民、刘存红夫妻二人在新家看电视。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全省范围易地扶贫搬迁驶入快车道。

至2020年,全省有效巩固“两不愁三保障”,让搬迁群众享有与迁入地群众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截至目前,陕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建设已全面完成,24.93万户84.36万名搬迁群众全部入住,收回旧宅基地22.11万户,拆除复垦18.3万户。

同时,陕西将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压茬推进。全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收入,能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实现“能发展、可致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明亮的客厅、宽敞的卧室、环境优美的小区……以前的刘存红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住进这样的房子里。

刘存红是商洛市丹凤县龙驹街道油房村郭口组的村民。“老房子夏天漏雨,冬天冻人,根本住不成。”回想起过去,她不禁感慨地说。

时间倒回至2007年。那时候,村上的小学撤出,为了保证大女儿上学,全家人从漏雨的老房子搬出来,挤进了县城附近的出租屋。“屋子只有七八平方米,就放了张床。连灶台都是自己买的电磁炉凑合搭建的,过节全家人想吃个手擀面都放不下案板。”刘存红说。

这个仅有七八平方米的出租屋,陪伴了刘存红一家12年的光阴。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全家4口人只能挤在一张小床上轮流吹风扇。“冬天能好点儿,最起码挤挤就不那么冷。”刘存红笑着说,“不过,房间里没有厕所也没有浴室,冬天晚上想方便的时候,要挨着冻去屋外的公共卫生间。”

一家人虽从老家搬进了出租屋,可每年还是要回家过年的。刘存红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人单程从县城回村里的路费是10元,家里4口人往返就要80元。80元,对那时候的刘存红一家来说,是大半个月的伙食费。

刘存红的丈夫吴喜民常年四处打零工,刘存红为了女儿上学,在县城附近务工,收入都很微薄。2015年,他们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享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政策。

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刘存红一家从出租屋搬进了丹凤县凤冠社区移民安置点。“我丈夫刚进来的时候都吓住了,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每每想到这一幕,刘存红都很激动。

不仅有了新家园,刘存红的工作也有了着落,社区缺少管理人员,考虑到她是青壮年劳动力,帮扶干部去她家问她干不干,刘存红一口答应了。“每个月有1600元的稳定收入,这不比四处打零工好得多。”刘存红说。

“我们的女儿特别喜欢这个房子,经常邀请朋友来家里玩。我们夫妻看到孩子这样开心,心里也乐呵得很。”吴喜民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刘存红一家生活的改变只是丹凤县移民搬迁工作的缩影。全县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个目标,按照“五位一体”(移民搬迁、产业园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精准扶贫、消费市场培育)和“四区同建”(循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新型城乡社区)的工作思路,推进“宜居、宜业”移民搬迁双示范社区建设。全县通过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的搬迁群众共计7076户28288人。同时,着眼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设立全县移民搬迁社区服务中心,做好搬迁、扶贫和社会救助等政策衔接,有效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