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负责人杨雄在用环保教具演示、讲解垃圾分类。陕报记者 刘芊羽摄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5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快的5年。这5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低碳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美丽陕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0年,我省大气环境质量为国家执行新标准以来最好,安康、延安、榆林首次进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良好,渭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20年来最好。截至8月16日,我省有11个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省在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中,剔除79个“两高”项目、17个不符合“窗口”指导要求的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器项目、7个主题公园项目和6个涉房地产项目。同时,加快编制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奋力实践。
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植树造林……如今,绿色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倡导和日益普及的新时尚。
“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在我看来,碳达峰、碳中和说到底是一个意识问题。只要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能减排其实触手可及。”8月16日,资深“低碳达人”、西安市民杨雄说。
在杨雄看来,低碳环保无小事。12年来,他始终遵循“为环境,无止境”的环保格言。大学期间,他和同学创立了“高校再生资源回收站联盟”回收校园废弃物。2014年注册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环保组织——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今年6月,他还入选了“2021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不是一句口号,得先从我和家里人做起。”杨雄表示,低碳生活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就能随时随地节约能源。“我们家所有照明灯都是节能灯,并且会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用淘米水洗菜、浇花,节约用水;家里的东西坏了,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会轻易丢弃,尽量让它再发挥作用……”
在杨雄家,除了厨余垃圾堆肥桶外,还随处可见许多装满棕色环保酵素的瓶瓶罐罐。他告诉记者,自己家里丢垃圾是有严格规定的,厨余垃圾大部分都要通过自制堆肥和环保酵素“变废为宝”。
“用家中的厨余垃圾堆肥,既可以减少家中垃圾量,又可以让垃圾变成有机肥料,用在家里的花花草草上。自制的环保酵素,也可以用于打扫卫生、清洗衣物,一举多得。”杨雄和家人还会将自制的酵素免费赠予邻居、朋友,希望身边人都参与制作、使用酵素。
“我们要正视自身需求,改变生活习惯,不一味追求‘新’,这样既能省钱,又能物尽其用。”与杨雄同住的父母起初还觉得这样过日子很“抠”,但看到杨雄身体力行地践行低碳生活,老两口便不再固执。慢慢地,他们感到低碳不但没让生活质量受影响,反而还变得更好,就成了宣传员,发动左邻右舍一起加入低碳生活。杨雄和妻子还常常给2岁多的女儿讲爱护环境的小故事,在孩子心里种下绿色低碳的种子。
2019年起,杨雄开始致力推动城市垃圾分类。“我们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通过组织家庭试点活动,定期举行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发动示范户家庭运用有机垃圾制作环保酵素,用废油制作手工肥皂等方式,帮助更多居民形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截至目前,中心已经在社区组织垃圾分类注册及积分兑换活动200余场,注册用户3万人左右,垃圾分类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接纳,吸引了不少居民志愿者共同参与。
“我觉得在生活中践行并传播保护生态环境、低碳生活的理念特别有意义。”家住西安市新城区广场社区的屈晓倩曾在中心做过4年志愿者,今年年初成为中心的工作人员。
此外,中心还在杨雄的带领下,作为“沙棘卫士,绿护驼城”项目的执行方,与榆林市榆阳区政府展开合作。“沙棘卫士,绿护驼城”项目旨在加强毛乌素沙地生态建设,引进和推广沙棘良种,调整榆林市风沙草滩区种植结构,项目总体规划沙棘种植2万亩,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总量。
杨雄说:“实现碳中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希望大家都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