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消失”的山间取水路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02 09:35 作者:陕报记者 李妮

QQ截图20210802093431.png

7月28日早晨,杨玉民在自家院子里取水。陕报记者 李妮摄

陕西省多措并举让治水红利惠及群众,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任务。“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农村饮水投资118.68亿元,建成各类工程2.06万处,巩固提升受益总人口1868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95%,集中供水率达到97.12%,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了15%和11%。新建改扩建水源63处、水厂112座,铺设管道2001公里,设施供水总能力达到218万吨/天,全省63个县实现城区双水源或多水源供水,85个县城供水人口由“十二五”末的617万人增加到目前的750万人,人民群众尽享了城乡供水改革发展的红利。

7月28日,70岁的杨玉民早上起床后,缓步来到院子里,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到水盆中,他畅快地洗了把脸。多年的节水习惯让他把盆中水留下来,以备后用。

杨玉民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上世纪80年代,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大王村缺水,杨玉民要走出家门,下到山沟里取水。

那时,下到山沟里可不是一件易事。山坡杂草丛生,草木长得和人一般高,时不时还会碰到蛇、野猪等动物。没有路,杨玉民就拨开草木,摸索着下山。

刚开始,杨玉民没经验,总是天亮了才下山,经常是到了自然形成的水潭处,水早被周边其他乡亲取光了!于是,他学“聪明”了,凌晨天不亮就挑起担子下山了。皎洁的月光下,乡亲们有的挑着担、有的牵着羊,排着队焦急地张望着,生怕排到自己没水了。月光照耀下的那一潭泛着光的水,成了当地村民心头的渴望。

一担水30公斤,这对瘦削的杨玉民来说并不轻松。但这就是他每天的固定动作。为了取水,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山间小路。这条路,被来来回回踩得“光亮”。

到了2000年后,随着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甘露工程的深入实施,这个村民取水的水潭得到了加固、扩大,并且可以通过水泵抽水到村民家门口。自此,杨玉民和乡亲们结束了自己的担水生活,那条取水路,再次郁郁葱葱,长满了一米高的草木,鲜有人走。

与这条路一同慢慢“消失”的,还有困扰大王村村民的大骨节病。

大王村所在的阳郭镇,由于其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成了大骨节病的病区。患有大骨节病的杨玉民每天起床后得一手扶着墙,轻轻转动膝盖,才能缓缓直起身子正常行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政策,群众的饮水质量和安全成为这个昔日贫困村的大事。帮扶单位临渭区林业局、渭南市骨科医院帮助大王村协调人居饮水项目,重新铺设管网,2019年8月后,村里打的3眼420米深的深井水并到新修建的水塔,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水供应。

“以前吃水潭里的地表水,如今吃水质达标的地下水,水质有了大的飞跃。水塔里安装了消毒设备,让群众吃水更放心。”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小伟说,不仅如此,以前单组供水变成了全村集中供水,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新型水表,水的管理更加有的放矢。

如今,大王村再也没有新增的大骨节病例。“看着小孙子喝着放心水健康成长,我的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杨玉民欣慰地说。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