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来陕考察时强调,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幸福安康汇聚千家万户中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06-30 09:09 作者:陕报记者 陶玉琼 陈志涛

QQ截图20210630090819.png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主场馆西安奥体中心。(2021年5月航拍) 陕报记者 安涛摄

QQ截图20210630090831.png

快乐成长的孩子们。西安高新区教育局供图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一串串足迹、一句句嘱托,无不聚焦百姓冷暖、传递民生牵挂。

陕西牢记嘱托,不负使命,三秦大地结出民生改善的累累硕果。

从决战脱贫攻坚到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从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从文化强省建设到共襄体育盛会……陕西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绘就更加美好的民生幸福底色。

奔小康,安居乐业

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

几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平利县老县镇东河村村民汪敏来说,遥远得就跟山外的世界一样。满眼望不见尽头的连绵群山、一座山坳间的土坯房、几块“吃”尽了人的力气却总也不见起色的“巴掌田”……

她曾以为,贫穷就是宿命。

但如今,答案已无须多言。

锦屏社区里的新家亮堂又舒适,超市、医院、学校就在家门口,在社区工厂上班的她既有了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丈夫在就业培训班学了足疗技艺,再也不愁挣钱难,日子比蜜甜。

这是发生在秦巴山区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普通故事,也是陕西脱贫攻坚取得巨大胜利、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的一个幸福注脚。

——从秦巴山区到陕北高原,从黄河沿岸到汉水之滨,在15843支工作队、90126名驻村干部树起的党旗中,288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6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39元……

“共产党就是恩人。”汪敏满怀感激地憧憬着更多美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追求美好生活永远是进行时,更多与幸福相关的美好故事正在三秦大地上发生。

与此同时,在这块生机盎然的热土上,奋斗者们不再被束缚手脚,播下颗颗追梦筑梦的种子。

在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的茶园里,返乡创业的罗杰把手机变成新“舞台”,一批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农副产品远销全国;在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业大学生贾亮带领团队,产品销售额从1个月不过万元到如今突破7000万元;在安康市汉滨区吉河坝社区的毛绒玩具厂,女工封怀兰看着工资单上喜人的数字,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秦儿女端稳就业“饭碗”,一个个普通人奋斗出彩的故事,汇成三秦大地热气腾腾的奋斗史册。陕西抓紧抓实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书写出亮眼的成绩。

——“真金白银”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对一”到户到人帮扶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国有企业就业引领行动、“点对点”输送返岗复工、“实名制”动态就业服务系统上线运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等“硬核”举措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十三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7.5%和8.9%。

日子甜了、钱袋子鼓了……曾经遥不可及的小康梦想,如今鲜活而生动。

惠民生,生活提质

“幸福,就在这每一餐可口的热饭热菜里。”6月17日,在西安市新城区万东社区的“饭大爷”老年助餐点,72岁的刘民汉和一帮老伙计围坐在餐桌边,笑容满面。

政府搭台、社会参与、专业经营、智慧支撑,新城区为解决辖区内空巢、独居和行动不便老人“吃饭难”问题,创新推出“饭大爷”老年助餐模式,给老年人带来了舌尖上的幸福,也在一餐一饭间把民生温暖送进群众心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庄严承诺,更是警醒每一位党员初心的“晨钟暮鼓”。

从养老到教育、从医疗服务到社区建设,一件件民生“小事”,就是推动陕西发展的“大事”。

——养老更安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智慧养老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近3000万人,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月从2015年的75元提高到目前的115.5元。

——教育更公平,更多孩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全省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过80%,“家门口入园”逐步变成现实;全省10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科研、人才等核心指标居全国前列,高职学校建设步伐加快。

——看病更省心,健康陕西建设深入推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冰。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3848.9万人,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加成全面取消,国家儿童(西北)区域医疗中心落户,“互联网+医疗”让期待优质医疗资源的村民在家门口看上病。

——兜底更有力,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12%,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个人全部被纳入临时救助范围,让每一名群众都享受到发展红利。

——生活更幸福,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基层社区不断涌现,更多人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收获平安幸福。陕西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变革理念、技术赋能,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法治陕西、平安陕西建设扎实推进,三秦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一张张民生清单、一项项民生实事,是陕西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诠释,是对“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的最好回答。

一组组喜人数字,一项项用心部署,映射出三秦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着陕西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描绘民生幸福图景的奋斗足迹。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多样化需求在发展中持续破题、升级——

在新发展理念的牵引下,陕西持续用力,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一系列聚焦民生领域难点热点问题的实际举措逐步落地,不断补齐的公共服务短板让民生“焦虑”不断化解,社会信心持续增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民生期待一步步成为现实。

如今,3900多万三秦儿女,在陕西追赶超越的奋斗实践中,稳稳地享受殷实丰裕的民生福祉,尽情地沐浴幸福生活的灿烂阳光。

强文化,幸福加码

徐徐清风,吹来阵阵书香。

今年4月,大山深处的丹凤县竹林关镇迎来了第一座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在镇上建起分馆,翘首以盼的村民们欣喜不已。

“家门口有这么气派的图书馆,以后我们想看书随时都可以过去,孩子们也有了长知识的好去处,太方便了。”竹林关镇洞底社区居民汪吉娥眼里满是憧憬。

家门口就能读书,这是群众对更优质、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也是陕西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动缩影。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十三五”时期,随着一批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拔地而起,陕西已向社会免费开放113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1.8万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县24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有了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陕西持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百花齐放的文艺精品,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陕西省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等成功举办,集中展示了陕西新时代文艺繁荣的硕果,为群众带来文化盛宴。

——“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陕西文化品牌全面勃兴,长篇小说《装台》、话剧《共产党宣言》、电影《柳青》等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近年来,在底蕴丰厚的文化土壤里,陕西文艺创作不断出新作、出佳作。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走进了群众心间,也为建设文化强省奏响了激扬乐章。

把握好文化底蕴丰厚、成果丰硕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也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文旅融合提质增效提供了利好条件。

“十三五”期间,陕西文化产业保持较高增速,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总量达10余万户,规上文化企业由810家增长到1570家,并于2020年创建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评定3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同时,陕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文旅融合不断提质增效,旅游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增4家5A级景区、5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西正以拼搏进取的姿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秦大地植根结晶、赓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幸福加码。

迎盛会,全民共享

时间来到6月,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是全运会首次走进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是全运会和残特奥会首次同年同地举办。

“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的谆谆嘱托,时刻激励陕西全力以赴。51座竞赛场馆全面交付、惊艳亮相,53场十四运会测试赛有序进行、捷报频传,1500多名陕西民间体育达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28万名十四运会志愿者精心准备、整装待发……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三秦父老向八方宾客发出热情邀约,共享体育盛会,共睹陕西锐意进取、追赶超越的崭新风貌。

目前,赛事各项筹办工作已全面进入竞赛组织阶段,场馆器材、运行团队、工作机制、属地保障精益求精,老秦人正用一股“拧劲儿”优化流程、细化日程,力保赛事圆满。

全民全运,全运惠民。

对三秦儿女来说,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的举办,不仅能带来高水准、多元化的观赛体验,还意味着更多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好的体育发展政策、更优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

自筹办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以来,体育公园、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健身长廊、多功能健身运动场等全运惠民示范工程在各市(区)相继落地,健身工程实现社区全覆盖,极大地提升了陕西各地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超过1640万人,全民健身成为三秦大地新时尚。

全民全运,同心同行。

群众赛事活动也是十四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东道主,陕西将组队参加十四运会群众赛事活动的所有项目。为此,陕西举办“我要上全运”百场马拉松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赛事活动千余场,在全省形成了喜迎全运的浓厚氛围。如今,经过逐级比拼、优中选优,陕西最终从10万余名体育爱好者中选出1500余名民间体育达人,参加十四运会群众赛事活动。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以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契机,陕西全民健身氛围渐浓。体育精神和全运文化在三秦大地精彩绽放,把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传递给千家万户,不断增强三秦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