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纱帽山的山顶,俯瞰全城。陕报记者 郭诗梦摄
晴熠森林富硒果园的果农向记者展示刚采摘的蓝莓。陕报记者 郭诗梦摄
依江而建的公路村。 陕报记者 郭诗梦摄
熊坤清给记者讲解天麻生长过程。 陕报记者 郭诗梦摄
巴山苍苍,汉水汤汤。鄂陕交界处的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公路村,地处北纬32°48′32.4″,东经110°08′9.23″,位于“秦头楚尾”的白河县城东南角。整个村倚巴山,沿汉江铺开,村民自古以来依江而居。全村海拔最低处仅168.6米,是我省海拔最低的“极地村”。
相传,白河因地处汉江中上游水运枢纽要冲,水运发达时期,陕鄂水陆客商纷纷在县城的河街码头交易,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于此。渐渐地,水运没落,汉白公路日渐繁荣,直到316国道从此处穿境而过,这里正式定名为“公路村”。
4年前,本报记者专程前往公路村,采访当地干部群众学习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脱贫攻坚的事迹。
时光转瞬即逝。
4年时间,公路村又有什么喜人的发展呢?5月25日,记者再次造访公路村,踏着当年的足迹,探寻公路村的变化。
干群一心决战脱贫
4年后,曾是公路村村主任的熊坤清,现在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如当年意气风发,只是双鬓间多了些许白发。
公路村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432户1658人,曾经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213人。公路村并非贫困村,但在2016年初,为了“一江清水送京津”,白河县关停所有养殖业,让原本并不贫困的公路村直接经济受损30%。这给当时全村脱贫攻坚增加了不少压力。
“干部苦点累点没关系,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一切都值了。”熊坤清说,“脱贫攻坚期间,我眼看着村上一些贫困群众凭借自己双手,日子越过越好。他们的努力,令人敬佩。”
在熊坤清带领下,记者开车沿着山路盘旋,在公路村端草沟的深山里,见到了正在自家鸡舍清扫、投喂饲料的脱贫群众纪昌意。
今年52岁的纪昌意2015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肩负着家庭重担的他只能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但因无一技之长又身处他乡,2018年纪昌意决定回到家乡,凭借3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开始了自己的种植养殖路。
纪昌意先是在村里养了100多只芦花鸡和1000只普通的肉鸡,同时还饲养了4头猪和百余只兔子。“这些鸡、兔、猪一出栏,我一年就有4万余元的收入。”纪昌意说。
此外,纪昌意还根据季节变化搞起了特色种植。2020年,纪昌意在家附近种上了10余亩西瓜,为了确保西瓜丰收,纪昌意成天钻在西瓜地里,天未亮就起来培苗,深夜打起手电筒看有无老鼠靠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照料下,西瓜长势良好。快到上市时节,村干部主动帮他找销路,借着通户的公路,纪昌意开着自己的三轮车进城卖西瓜。
“我一车能拉4000斤西瓜,去年我一共拉了10多车,仅卖西瓜就挣了近4万元。”纪昌意说,除了西瓜,他还种了1亩南瓜和2亩葱苗,这些加起来一年又能增收1万余元。
村上不少贫困户看到纪昌意从开始的一贫如洗到现在的产业全面开花,也纷纷开始效仿,凭借自己的勤劳双手脱贫致富。
公路村5组村民杨忠喜,以前是村上出了名的“懒汉”。曾经他认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熊坤清和包扶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上门劝说,但效果不明显。
“讲道理的形式‘走不通’,那我们就采取与他交朋友的形式,通过朋友之间的知心话感化他。”熊坤清回忆说。
通过交朋友的方式,“懒汉”杨忠喜向帮扶干部说出了自己没文化、没技术、出门打工怕被嘲笑的担忧。得知这些情况后,干部们主动联系当地农家乐对杨忠喜进行培训,助他就业。一来二去,“懒汉”杨忠喜变成了农家乐里最勤快的“店小二”,凭借在农家乐务工一个月近2000元的收入,他也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4年前,记者在公路村4组见到了当时刚被评为贫困户的柯昌发。转眼间,他也成功脱贫。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柯昌发一年能拿到2000余元的分红,儿子也在帮扶干部的介绍下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柯昌发“无债一身轻”,终于能在家颐养天年。
4年里,公路村的贫困群众在村干部的带领和帮助下,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完成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蝶变。
辛勤汗水浇出幸福花
据熊坤清介绍,2020年底,公路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
公路村能有今天,离不开村上产业的发展。全村因户因人施策培育发展长短结合的天麻、林果、蔬菜种植等产业,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也让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
5月25日,记者来到公路村产业扶贫基地。
“回想产业发展初期,可不容易哩。”熊坤清说。
刚开始发展产业时,一些群众思想守旧,不愿意流转土地,村民陈利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村干部动员在外务工的陈利将自家5亩荒地进行流转,但陈利却迟迟不肯。他担心:这地流转出去再要不回来了可咋办?
“只是流转,土地还是你的。”“在外务工期间还能多一份收入,何乐而不为呢?”“田地常年荒废,以后也就不好搞种植了,不如现在借这机会利用起来。” 后来,在邻居和亲朋好友的劝说下,陈利也动起了流转土地的心思。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陈利最终将自家5亩土地进行流转。
在干部动员下,脱贫攻坚期间,全村共流转土地500余亩用于发展村上产业。
有了地,村上发展产业也有了底气。公路村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通过送技到村、送学上门、产业补助等扶持政策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据城关镇宣传专干聂艳秋介绍,目前,公路村发展林果1000亩、天麻30余亩、蔬菜50余亩,养猪50头、养羊30只、养鸡1000只。
产业得以发展,村民就业增收也有了门路。公路村5组的李清凤,是在村上天麻扶贫产业基地务工的村民之一。
5月25日下午,记者在基地见到李清凤时,她动情地对记者说:“多亏了村上,不然我们一家人温饱都成问题!”
李清凤的丈夫长年瘫痪在床,孩子不在身边,孙子们还在上学,家里就仅有她一个劳动力。2017年末,在帮扶干部的牵线帮助下,李清凤在家门口的天麻基地找到了一份基地管护员的工作。“现在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还能照顾丈夫。孙子也能买得起零食,不再受同学们嘲笑。”谈起当前的生活,李清凤很满意。
公路村立足本村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种植等富民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给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已累计带动全村65户贫困户脱贫,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
聂艳秋介绍,公路村除了发展产业促进群众经济增收外,也很注重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3月30日,在公路村文化广场,一场“四联四促”暨新民风建设先进典型表彰大会举行。颁奖典礼上,公路村对评选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好媳妇”“致富能手”等39位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奖励。
脱贫攻坚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扶智。为此,公路村厚植“新风”,长期坚持“一约四会”制度、党建领航“六个好”,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通过“四联四促”和河街社区结对帮扶,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新风气。
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你知道什么是白河‘四美’吗?”在路上,熊坤清与记者聊起天,“是美景、美食、美人、美玉。”
“四美”中,排名榜首的就是美景。
5月26日上午,在城关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芬带领下,车行至公路村纱帽山的半山腰,穿过节节步道,约莫半小时,记者便到达纱帽山山顶。站在那里俯瞰白河全县:县城南依巍峨的巴山,汉江如一条碧玉腰带穿过其间,小城美景尽收眼底。
公路村的自然资源对当地人来说,从来都是一座“富矿”。过去人们沿河而居,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白河县全县禁捕以后,公路村通过研判摸索,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产业与文旅大融合。
接近纱帽山的山腰处,层层叠叠的梯田分布在山峦间,梯田里刚刚成熟的蓝莓十分诱人。原来,这里是公路村的晴熠森林富硒果园,园中果农们头戴草帽、穿着薄衫,正在小心翼翼地除草。
“再过一段时间,园中的蓝莓就全部成熟了。届时,我们将在这里举办‘感党恩 庆丰收’农民丰收节暨蓝莓采摘节活动。现在大家都在筹备。”说起活动计划,王芬满怀期待,“预计到时至少会接待千名游客。”
在公路村晴熠森林富硒果园不远处,一座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健康疗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白河县生态运动公园也即将拔地而起。
据负责公园建设的茂源公司招商部经理王辉介绍,白河县生态运动公园将充分利用狮子山和纱帽山的地理特点,有效整合城市景观、水上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实现与河街三项工程、桥儿沟古街、狮子山滨河景观和绣屏山森林公园等白河当地旅游景点相互融合、功能互补。目前,公园已经完成了征地工作,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分两期逐步推进。
公路村村民胡敏抓住时机,利用山间的几座农舍,开起了“纱帽山农家乐”。每到中午和晚上的用餐时间,农家乐都热火朝天。“很多游客都专程来这里体验我们当地的豆渣饼、木瓜酒等特色美食。人多的时候,甚至要等位1个多小时。”胡敏笑着说,“现在我们农家乐一年收入有10余万元。等公园建成,我们的生意肯定会更加兴隆。”
“利用气候优势,在山坡建造梯田发展果园产业,山腰开起农家乐,山的一侧建起生态公园,让前来的游客吃美食、赏美景、逛公园,体验农村采摘乐趣,感受公路村有趣的乡村旅游。下一步我们将以文旅第三产业促进一、二产业发展,提升全村经济实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农户持续增收致富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熊坤清满怀信心地说。
巴山脚下、汉水之滨,公路村这个风景优美、百姓安居乐业的小村庄,正借着新时代的东风,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