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一大早,邱振刚就钻进自家大棚里开始采摘圣女果。“西安来的客商已经在村里了,不能让人家等太久。”邱振刚说,“现在圣女果一斤卖2块多。2月底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斤能卖到5块钱,有一天最多卖了6500多块钱呢!”
57岁的邱振刚是华阴市华西镇南严村村民。前些年由于爱人身体不好、孩子上学等原因,家里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7年,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贷款建起了一座占地2.5亩的设施大棚。通过种植圣女果,第二年他就赚了11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帽。
邱振刚选择种植圣女果是有原因的。据南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增阳介绍,南严村发展大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前后。从起初的4座大棚逐渐发展到如今的209座大棚,南严村设施大棚的产业作物种类也由一开始的黄瓜、西红柿、芹菜,逐步调整为效益更高的圣女果,每亩地年产值能达到3万多元。
“我们村209座大棚里205座种的都是圣女果,种植面积能占整个华阴市圣女果产业的三分之二左右。盛果期每天可采摘3万多公斤,因为品质好,根本不愁卖。每年还没栽苗子呢,客商就上门来预订了。等圣女果一成熟,一个电话他们就来收购了。”王增阳告诉记者,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去年村集体还投资新建了一座智能育苗温室大棚,每年可培育圣女果苗35万株。“就这,仍然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缺口在65万株以上。”
南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植圣女果,但48岁的刘小强是个例外。走进他家的温室大棚,只见拳头大小的甜瓜在青枝绿叶掩映下正茁壮成长。他说:“我家有3座大棚,另外2座大棚种的是礼品西瓜和葡萄,去年总共卖了13万多元。”
事实上,刘小强是南严村最早发展大棚种植的村民之一,连村里的圣女果产业都是他和另外两个村民一起率先引进的,曾经还创下过1亩圣女果实现纯利润5万元的纪录。当其他村民看到刘小强依靠圣女果发了家,纷纷“转产”种植圣女果之后,他又变换了“赛道”。
2018年,刘小强和村里的6个年轻人一起成立了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南严果蔬”商标,引进礼品西瓜、贝贝南瓜等特色品种,开始走高端市场路线。
“农业和别的行业一样,也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去年我们种的贝贝南瓜,单个还不到半斤,能卖5元钱,就这市场上还供不应求,比传统种植业效益好太多了!”刘小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