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棵挂满新芽的柳树,一座座干净整洁的院落,一排排生意盎然的蔬菜大棚。3月18日,走进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这里的一切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笔者面前。
郝家桥变了,昔日崎岖坎坷的土路变成了条条蜿蜒平坦的公路,昔日堆放着垃圾与杂物的荒地变成了别致美丽的文化广场,昔日破败萧条的校舍变成了现代化的校园。郝家桥变了,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昔日冷清沉寂的村庄如今到处荡漾欢歌笑语、彰显勃勃生机。
从贫穷落后的偏僻村落,变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郝家桥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更是乡亲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郝家桥人从来不缺干劲
空气中还有浓浓的寒意,在一座温室大棚里,瓜苗已经长到10厘米左右,透绿透绿得惹人喜爱。60岁的郝志奇正拿着铲子除草,认真专注,像在呵护自己的孩子。“我给地里上的羊粪,手工除草,种的香瓜绿色环保还好吃。”郝志奇自豪地说,“再有50天,你来我的大棚吃瓜。”
多年前,由于身体原因,郝志奇无法继续外出务工,家庭陷入贫困。2019年,在帮扶干部和村两委会的帮助下,郝志奇承包了村里的一座大棚,前半年种芝麻香瓜,后半年种西红柿和黄瓜,依靠自己的勤奋劲儿,当年就收入了3万多元。2020年,尝到了甜头的郝志奇又承包了一座大棚。“我家的债务今年就能还完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如今,他已经成了村里的脱贫“明星”。
“政策好,干啥都有劲。”郝志奇说。“从革命年代开始,郝家桥就有着勤劳奋斗的光荣传统,劳动英雄刘玉厚,是村里几代人学习的榜样。”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说。
郝家桥人从来不缺干劲。1943年,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在郝家桥展开了蹲点调查,发现并树立了劳动英雄刘玉厚这一典型。
齐心同志曾在郝家桥村工作、生活过,她发表在1948年4月3日《群众日报》(即今《陕西日报》)头版上的《男人自组变工组 妇女纺织又上山 郝家桥全村组织起来 加强领导组成生产委员会 个人与自然村间展开竞赛》,描写郝家桥群众积极开展生产、支援前线的奋发气象;发表在1948年4月3日《群众日报》头版上的《妇女勤纺织 娃娃学耕作 刘玉厚全家生产忙》,反映了劳动英雄刘玉厚一家带头进行生产节约。
“如今,劳模精神更是郝家桥脱贫致富的‘制胜法宝’。”刘振喜说,自2018年以来,郝家桥村乘着“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的东风,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将土地流转至村集体经营,形成了集山地苹果、温室大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带动贫困群众逐步从“耕者有其田”向“耕者有其股”转变。
截至2020年底,郝家桥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120余万元,向村民股东分红8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
村民的幸福新生活
3月18日下午,随着放学铃声的响起,郝家桥小学一年级学生刘予乐背上书包,又说又笑地跟同学一起登上了回家的校车。“现在学生在校吃午饭不花钱,上学放学还有免费的校车接送,如今农村学校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刘予乐的父亲刘东升说。
走进郝家桥小学,微机室、科学实验室、美术书法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近年来,在全县各项教育评比考核中,郝家桥小学一直名列前茅。昔日许多把孩子送到外面读书的郝家桥村民,纷纷又把孩子转回村里上学。
“如今,郝家桥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可过去娃娃们上学苦着呢。”今年84岁的马兴业,曾是郝家桥村委会会计,他告诉笔者,过去村里的学校只有几孔旧窑洞,几块破旧的黑板加上参差不齐的桌椅板凳,到了冬天,孩子们只能自己烧柴火取暖。
2000年6月10日,受习仲勋嘱托,齐心同志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郝家桥看望乡亲们。看到当时村里破旧的小学校舍,她当即表示协调捐资15万元为村里修缮校舍。很快,郝家桥村就利用这笔捐资建校款,建起了拥有12孔窑洞的郝家桥希望小学,让村里的孩子们告别上学难。
孩子们幸福了,老人们也幸福了。“今天做杂烩面,还有肉包子。”在郝家桥村幸福院的厨房内,康玉珍对前来吃饭的村民介绍。
从2017年村里租3孔窑洞办起“互助灶”到如今宽敞整洁、设施完善的幸福院,康玉珍一直都在这里工作,“厨师、服务员都是我,这个灶好,村里上了年纪的只要想来,每天5块钱,管饱吃。伙食也不错,我做得绵软,老人们都爱吃。”
“65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想来吃都可以。吃完饭还可以在这里打牌娱乐。”绥德县民政局副局长朱森林说,“下一步我们会把一些房间陆续开放,让老人们中午可以有休息的地方。”
在充分调研、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郝家桥村抓住乡村振兴政策机遇,新建了小学、幼儿园、互助幸福院、服务中心、卫生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村级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
欢乐快板飞出心窝窝
走在郝家桥村,绿树、青砖、石碾、灯笼,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与村容村貌同时变化的,还有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在这里,看不到胡乱堆放的垃圾,地上很难看到一个烟头。
“以前村里存在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现象,现在这些彻底没有了。我们一方面设立负责垃圾收集的公益性岗位,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村民用废旧电池、饮料瓶、烟头等兑换相应的礼品。”绥德县环保局技术员刘星说,在污水处理方面,郝家桥村建起了日处理污水规模50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站,让农村污水直排成为历史。
马兴业不仅当过会计,还是红色讲解员,经常给人们讲郝家桥的历史,讲革命故事,讲党的政策。不仅在村里讲,还到县里讲、市里讲,讲给党政干部,讲给游客,讲给学生。
编起快板来,马兴业也是一把好手。“沟里要把温棚建,山上变成花果园,崖洼圪岔来绿化,生产道路都硬化……”“修学校还有幼儿园,老年人修得幸福院,为民健康卫生院,接待中心十六件……”“村容村貌要改变,小康社会要实现,感谢中央感谢党,两不愁三保障,家家户户过小康……”马兴业一段接着一段,说得高兴。不少群众和游客围拢着他,听得高兴。
包村干部、张家砭镇副镇长郭雁鹏说:“接下来,我们要和村民一起,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用心、用情、用力,把郝家桥建设成全县乡村振兴的样板村,让老百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