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仓颉故里 圆梦小康

——白水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03-18 08:48 作者:陕报记者 穆骋 通讯员 魏宝宝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3月8日,坐在宽敞明亮的家中,王万明高兴地说。

王万明是白水县史官镇人。由于夫妻俩均为残疾人,家里的日子曾经过得非常艰难。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后,两口子被安排到公益性岗位从事保洁工作,每人每月1600元工资。后来,一家人住进了移民搬迁小区君乐花园,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在白水县,这样的脱贫故事不胜枚举。作为渭南市唯一的山区县,受自然条件限制,白水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白水县统筹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扎实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扶贫答卷。

党建引领,凝聚强大战斗力

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白水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立起县镇村三级责任、工作、制度体系,将全县划分为八大片区,县级领导包联镇村,部门镇(街道)具体落实,纪检组织跟踪问效,层层压实责任,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白水县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锤炼培养干部的主阵地,选派414名干部组成驻村队伍,为村级发展出谋划策,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极大提高了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此外,白水县依托生产基地、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支部+企业”“支部+协会”等模式,相继成立红卉花木等42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和19个行业协会党组织,由39家非公企业包联43个贫困村,引导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产业支撑,念好长久致富经

白水县是全国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近几年,通过大力推行果园托管模式,白水县美华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群众中赢得了良好口碑。

“我们的果园托管模式主要有两种。”公司负责人李小勇介绍,一种是半托管,公司把生产决策权交给农民,在田间作业和农资供应方面开展订单式服务,并提供农药、化肥补助;另一种是全托管,通过与贫困户签订托管协议,在生产决策、技术管理、生产投入等环节开展服务,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优先收购苹果。

近年来,白水县探索推行全托管、半托管、反托管和产品入股4种托管模式,累计托管果园7.1万亩,涉及农户1.13万户,其中贫困户5908户,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

除了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白水县在第三产业上也持续发力。以杜康镇和家卓村为例,近年来,该村探索建立“党建+集体经济+旅游”模式,挖掘“和”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投资9100万元建设500亩“和”文化田园综合体,形成了集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和园”景区。同时,村集体累计投资1020万元,建成了一个集培育、加工、展示、销售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运营以来,已实现收入350多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20余万元。

建强基础,群众幸福有保障

因豆腐产业而远近闻名的雷牙镇尧头村,虽紧邻县城,但过去因为隔条沟,需要绕行,所以村民进城并不方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借助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尧头村在破除制约村级发展道路屏障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亮化绿化、电网改造等项目,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如今,这里成为县城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近年来,白水县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123个建制村均通客运班车,16.57万人的饮水条件得到改善。

此外,白水县认真落实“一条龙”资助政策,组织开展“千名医生包联因病致贫家庭”行动,建立危房动态排查监测机制,精准落实低保、特困、残疾补贴政策,让全县贫困群众在住房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保障。特别在教育扶贫方面,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创新“1743”控辍保学工作法,精准资助贫困学子,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全面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