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家乡铺就创业路

——农民白炳春眼中的交通巨变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02-14 22:15 作者:陕报记者 张斌峰 通讯员 汪银春

2月11日一大早,天还没亮,白炳春已蒸熟一锅红薯,拌上玉米面和花生糠,送到了猪舍。看着十多头小猪吃得欢快,白炳春内心欢喜。吃完早饭,他就开始烤制甘蔗酒,500多公斤的酒已经全部被预订了。

“待在家里,陪伴家人,过好日子,这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没想到实现了。”白炳春说。他的好日子,缘于家门口那条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那条路,让他结束了漂泊在外的日子。

白炳春家住白河县仓上镇裴家村。他出生于1964年,育有3个儿女。秦巴山区的小山村,交通是致贫的首因:山绵延、沟纵横,出行是羊肠小道,种地靠肩挑背扛。

1987年,白炳春告别家乡,到河北打工。那时,21万白河人中六分之一或南下或北上务工,白炳春成为其中的一个。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八才能回家,春节的余温还未褪去,他们就又背上行囊,挤上火车。“不想出去,可娃娃上学要花钱。”白炳春说。

2002年,常年漂泊在外的白炳春回家了。回家,是因为父母年纪大需要照料,子女也都上初中了。可不打工,能干啥?他仔细打量着屋前屋后的梯地。“地是好地,可交通不便,买难,卖也难。”白炳春摇了揺头,又将目光投向屋对面的一片山坡,“种野生木耳吧,菌棒可以就地取材,把收获的木耳背下山可比粮食轻多了。”那片山坡与白炳春的房子遥遥相望,需翻过两道山梁一道沟,去一趟得3个多小时。

学技术、买菌种,木耳如期种下。可山林黄麂多,站在家门口,白炳春看着成群的黄麂偷食木耳,喊不应、过不去。于是,每天天未明,白炳春就打着马灯背着干粮出发了。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他觉得这个苦值得,因为一公斤木耳可以卖到100元。第三年,白炳春扩大了规模,发展了100架香菇、100架木耳。他心里想:“再也不用出远门了。”

“七八月阴雨不断,盖着吧,木耳捂烂了;不盖吧,木耳抵挡不住暴雨。”一次天放晴,白炳春把木耳上的盖布掀开。但他还没走到家,又变天了。他顾不上穿雨衣就忙着往山那头赶。“暴雨倾盆,木耳全冲到地上,化掉了,捡都捡不起来。”十多年过去了,一想起因为路不通损失的木耳,白炳春还是很痛心。

白炳春昏睡了三天。山里的汉子吃过苦,不信命。“买个农用三轮车,替人拉货吧。”他凑了9000元买了三轮车,可家门口不通路,车只能停在山脚下。生意上门,白炳春得走近一个小时才能到山下。两次三番后,联系他的人就少了。最后,白炳春把车卖了,“还是要出远门。”

又是十年漂泊。“村里修土路,2米多宽。”2014年,白炳春接到女儿的电话后,辞去了山东砖窑的工作。“种粮食不行,那就种菜。”那一年,他种了两面山的南瓜,收获时节,请了20多人帮忙采摘,家里的南瓜堆得像小山,可卖又成了问题。白炳春租了两辆卡车,把8吨南瓜拉到武汉蔬菜市场销售。可除去人工、肥料和土地流转费,他还亏了3万元,“莫不是还要出远门?”

2015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白河县把交通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精准扶贫,道路先行。要坚决把交通建设作为改善民生、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程,新建进村入户水泥路,升级改造县乡村主干道,布局城乡主动脉与农村公路‘毛细血管’畅连的交通运输网络,筑起贫困群众同步小康的产业路、幸福路。”白河县委书记陈晖说。

白河县交通运输部门进村入组进行调研测量,白炳春门前的路拓宽了、硬化了。帮扶干部还帮他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玉米套种西瓜。白炳春又买了一辆三轮车,拉种子肥料、卖瓜果菜蔬都方便。

通路的远不止裴家村。5年来,白河县累计投资10.45亿元升等改造县乡公路131.7公里,新建进村入户产业路、脱贫路361条1105.9公里,基本实现建制村“组组通水泥路、村村通客运”目标。精心编织的产业路网,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撬动了30多亿元社会资金和50多亿元银行贷款投入到脱贫攻坚领域,建成96个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00多家,带动全县发展特色农林产业近40万亩。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感到交通状况巨大改变的不仅仅是白河农民群众。“十三五”期间,我省全力加快通村公路建设,2018年提前两年完成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脱贫攻坚保底性指标,完成23个摘帽贫困县和3303个退出贫困村的交通脱贫攻坚达标认定工作。建成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自然村通组路4700公里,建成9个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36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今年,我省将继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在裴家村附近,有路的地方就有白炳春的吆喝声,“七八月卖西瓜收入3万多元”。他还把西瓜卖到了山上的国家4A级景区天宝农业园区,半个多小时就能到。2017年,陕西省第一届农民丰收节在天宝农业园区举行,白炳春参评的冬瓜重达36公斤,获评“瓜王”。

2018年,白炳春流转土地达到60多亩,注册了家庭农场,一年四季,地不闲,人不闲,还带动了村民就业。“路通了,客户开车来买猪肉和牛肉。今年已经卖了32头猪、8头牛。”对于眼前的生活,白炳春很满意。

返乡的“归雁”不单单只有白炳春,近年来,优越的交通条件,吸引了500多名白河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全县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15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多家,带动全县发展特色农林产业近40万亩,初步形成光皮木瓜、白河茶叶、油用牡丹等产业体系。去年6月,白河县“电子商务+统一配送”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名单。

“去年我在山东寿光买了120株大樱桃苗,明年就能挂果。”白炳春计划把樱桃卖到天宝园区,“终究是回来了,再也不用漂泊。”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