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叫周顺军“牛人”。
周顺军说:“我就是个养牛的人。”
2月3日,记者走进周顺军的肉牛养殖基地,老远便听见一阵阵浑厚的牛叫声。槽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犍牛用自己的“语言”与来人打招呼。
养牛是周顺军40岁才开始干的事业。他之前一直漂泊在外,干过瓦工、承包过工程、卖过凉皮,勉强维持一家开销。妻子起早摸黑积劳成疾。
后来,因孩子上学,周顺军不得不拖家带口,搬迁回老家汉中市南郑区新集镇。上有二老,下有一双儿女,要想过上好日子,仅靠三四亩地种粮的收入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尤其是两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后,他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了。2013年,他家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政策接济只能是一时,关键还要靠自己努力,不能让娃们把这个‘帽子’一直戴下去。”周顺军说,原先在外打工时,他了解到一些农户养牛的收入还可以,就下决心开一个家庭农场。
找亲戚、跑银行,周顺军筹到十几万元,承包了村上一个废弃林场,搭建起牛棚,又从山西买来20头牛。“当时,为了找饲养员跑断了腿,找到后人家干几天就走了……最后只能自己摸索着干。”回想起创业的艰辛,周顺军说,他开着三轮车到处采收作物秸秆和牛草,有一次从七八米高的坡上掉下去,腿上缝了17针。
养殖重在防疫。为掌握防疫技术,周顺军去规模大的养殖场拜师学艺,还自学考取大专文凭,成为一名职业农民。这些年来,不仅自己养的牛从未闹过疫病,他还成为四邻八乡的“赤脚兽医”,义务出诊的次数多得都数不清了。
吃苦耐劳的周顺军养牛数量连年增长,发展到了100多头,实现自繁自养。光每年把养大的小牛犊卖出去,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摘掉“穷帽子”,他还通过入股、代养等形式,带动周边55户群众稳定增收,成了远近闻名的“牛人”。
此时的周顺军没有停下脚步,打算把“牛事业”做大。他到山西、四川、内蒙古等地考察,学习切块儿、腌制、熏烤手艺,制作牛肉干卖到各地。周顺军定位清晰:用新鲜的腱子肉,做口感最“牛”的牛肉干——不能太硬、不能太绵。
“两斤多牛肉平均下来才能做一斤牛肉干。”周顺军说,“做食品是个良心活儿,一定要保证安全和质量,千万不能把牌子做倒了。”
2019年10月,周顺军生产的第一批牛肉干远销全国各地。由于肉质好、绿色健康,市场供不应求,年纯收入达50多万元。周边更多群众也加入这条原生态肉牛养殖和现代化牛肉干产品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
“1月以来,牛肉干已经卖出1000多斤了。”说起新年展望,周顺军说:“希望带领更多群众成为养牛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