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解决了我们核桃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简直是一场及时雨!”11月26日,汉阴县佳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家贵高兴地说。3年前,吴家贵的核桃园因病虫害造成落果,经济损失比较大,后来在县林业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核桃园逐步扭转了亏损局面,今年还成功收获干核桃3万多斤。
科技助农的案例,在汉阴比比皆是。汉阴县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加大科技助农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引进农业新品种,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新技术成农民增收“法宝”
“我们村今年养了1034张蚕种,生产鲜蚕茧超44吨,带动148户群众增收180多万元。”11月25日,涧池镇五坪村党支部书记郭昌和开心地介绍村里蚕桑产业发展成果。
为促进群众增收,五坪村确立了栽桑突破1000亩、养蚕突破1000张、人均增收突破1000元的“三个一”蚕桑产业发展目标,并在村里大力推广蚕自动上簇蚕台技术,利用老蚕自动爬高作茧的特点,改变了以往依靠人力挑选老蚕的做法,直接提升了工作效率。目前,这一技术还在县内双河口镇、铁佛寺镇、观音河镇、蒲溪镇等镇的贫困村大力推广。
不误农时,适时指导。针对产业发展时间节点,汉阴县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指导群众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教会群众使用农业生产新设备,引导群众科学开展田间管理作业,着力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科技人员还根据群众产业技术需求,免费为群众提供技术学习资料,方便群众自主学习种植养殖技术。此外,县农业技术部门还根据农业生产时段适时发布生产技术要点和农业生产技术细节,解除群众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走出去学技术、引进来强产业。苏陕协作也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通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汉阴县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到江苏学习,体验农业发展新技术和新理念,考察农业营销管理模式。同时,汉阴县积极邀请江苏以及省内农业技术专家到县指导,听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建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新品种给产业发展拓新路
“我们合作社引进了优良肉牛品种西门塔尔,目前村里的许多群众已经开始养殖了。”在平梁镇蔡家河村,村民牛少军最先引进西门塔尔肉牛,这种牛比以前养殖的本地黄牛长得更快、体格更壮。
看到西门塔尔肉牛的优势,村里的群众心动了。村民冯少田在牛少军的带动下养殖西门塔尔肉牛和本地黄牛,目前存栏量超过30头,今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3万元。在汉阴,西门塔尔等优质肉牛品种正在很多贫困村推广,目前存栏规模已超过2.1万头,优质肉牛成了群众的“增收牛”。
通过引进新品种,不仅带动农民实现了增收,还直接带动了产业发展。如今,猕猴桃、甜玉米、羊肚菌等种植产业成为汉阴农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贫困群众通过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机制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贫困群众还可以借助划地到户、反租倒包、委托代管、入股分红、务工取酬等方式实现有效的利益联结,并可以至少选择一种带贫方式实现产业增收。
为促进扶贫新产业持续发展,县上还对规模发展的茶叶、蚕桑、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促进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新主体为助农富农强支撑
2017年3月,看到村里大规模发展养殖业,铁佛寺镇长沟村村民朱兴武决定开始养鸡。本就具备一定养殖经验的朱兴武当年养了3000多只鸡,挣了17万元。
之后,朱兴武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今年8月,朱兴武还到西安市选择优良品种。他发现萨索鸡的肉质比土鸡稍好,体格更大更壮,抗病能力更强,4个月就可以长到8斤以上,而传统的土鸡长到8斤则至少要5个月以上。于是朱兴武引进萨索鸡苗和成年鸡共计8000多只,目前实现销售收入20余万元。
朱兴武的家庭农场从原来的县级家庭农场升级为市级家庭农场,县上给予他相应的奖补。这不仅极大鼓舞了朱兴武的创业热情,还形成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截至目前,汉阴县有家庭农场816家。此外,该县还不断完善星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结合职业农民培育、致富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理念和专业技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汉阴农技推广部门定期组织家庭农场经营者到农业产业发达的地区交流学习,体验发达地区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模式、技术运用、市场营销等要素,从而引导家庭农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