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群山环抱、绿水相依的石泉县城。 石泉县林业局供图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一场冬雨,将石泉这座陕南小县城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汉江静静流淌,远山层峦叠嶂,江边时而飞起几只白鹭,与公园里晨练的人群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天蓝、水绿、山青,石泉县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荣誉称号。
告别伐木号子
11月25日,云雾山顶的积雪还未融化,走在林间铺满树叶的小路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耳边时而响起的禁止砍伐的宣传广播,提醒着人们不要忘了过去的惨痛记忆。
“过去砍树砍得厉害,那会儿人们都没有生态保护意识,这片林子基本都‘剃光头’了。”云雾山国有林场老场长唐宜剑介绍说,伐木最严重的时候是1969年修阳安铁路时,那时云雾山附近几个村子的劳动力全部上山砍树,沿大溪沟的几座山梁大大小小的树几乎全部被砍光。
无计划的大肆砍伐带来山体滑坡和洪水泛滥等灾害。人们意识到伐木号子不能再喊了,随之石泉县建立了以管护森林资源为主责的云雾山国有林场。
云雾山国有林场通过补植补栽、低产林管护等措施逐渐恢复了山林该有的活力。唐宜剑是1986年到林场工作的,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见证了这里的山梁从黄到浅绿再到深绿的过程。
“砍一棵树只要几分钟,育一棵树却要几十年,虽说从林场退休了,但还是希望林场能够一直平安,山林能够更加繁茂。”唐宜剑说道。
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山水相依自成一景,坐上游船便可将大自然的馈赠尽收眼底。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形成了石泉“一河一川南北山”之势。清晨,站在后柳码头望去,山锁雾,水连天,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曾溪镇开始,沿途经过城关、池河、后柳、喜河等镇村,这一条线都是长江防护林工程。”林业工程师牟国安指着汉江沿岸郁郁葱葱的林木说。
石泉1997年开始了沿江两岸的防护林工程建设,1999年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天保工程正式启动。截至目前,石泉共完成造林98万余亩,林地面积达到12.64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82.9%,森林覆盖率由44.4%上升到75.8%。
县城北坡余家梁是石泉林业生态建设的样板工程。2002年,石泉县依托林业工程改变了北坡“和尚头”状况,现已建成的3716亩北辰森林公园,成了石泉县城的一道绿色屏障。
随着森林的扩大,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江面上的鸟越来越多了,在城关镇饶峰河和中池镇草池湾附近还出现了成群的朱鹮。
经济林富了民
11月26日,石泉县秋冬造林工作拉开序幕,全县计划造林3.41万亩。调苗组对到场的种苗严格检验,确保到达农户手中的280余万株苗木都是合格的。
在守住绿色,坚持造林绿化的同时,石泉县也在向山林要效益。家住城关镇珍珠河村的王善琴刚刚完成家里4亩青脆李树的刷白。“这李树管护起来还是有技巧的,以前只管种,树形差不说挂果还少得很,现在每年技术员都来指导好几次,我这园子里的李树长势越来越喜人了。”连日来,县林业局为推进林特产业长效发展,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全县贫困村2.4万亩集中连片的核桃、李子、板栗、中药材等经济林品种实施抚育管护提升,预计年增收600余万元。
近年来,石泉县通过唱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逐步实现了从“植树造林、管林护林”向“增收脱贫、兴林富民”的转变,现已建成饶峰镇光明村核桃示范园、后柳镇长兴村李子园、两河镇中心村五味子示范园、迎丰镇香炉沟村林下魔芋种植基地等一批示范园区。该县以林业三大工程为抓手,累计建成特色经济林15万亩,发展林下种植9万亩,林下养殖400余万只,2019年全县涉林总收入达1608万元,生态脱贫受益人数达30229人。
“我们林业人就是生态卫士,必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担当起守林护绿、兴林富民的使命。”石泉县林业局局长糜勇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