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有家有业有幸福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0-12-05 21:50 作者:陕报记者 申东昕

安馨小区的搬迁群众在小区楼下的社区工厂实现就业。 陕报记者 申东昕摄

11月23日晚饭过后,王让生带着妻子在小区里散步,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移民搬迁安置楼、绿树遍布的休息区和空地上嬉笑打闹的孩子们。这里是高崖佳园,千阳县集中安置小区之一,居住的都是从县上最偏远的高崖镇搬迁安置的村民。目前,该镇已有58%的人口搬迁到了县城居住。

住上新房子

“以前的我,根本就想不到自己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王让生笑着说。

那时的王让生,家住深山里的高崖镇高明村,离县城有60多公里。村子里老房子挤挤挨挨,条条土路弯曲迂回,不少人家房屋间只有1米余宽的过道。房前屋后还常年堆放着各类杂物,让这个小村子更显得局促。

王让生记得,进县城第一天,工作人员带他们在即将入住的高崖佳园里参观。工作人员讲解道:“别看是安置小区,这里条件特别好!小区绿化率高达40%,卫生院、阅览室等各项设施齐全……”

在讲解中,王让生意识到,自己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过上了有配套设施的便利生活:小区联合县教体局开设四点半课堂,由辖区学校老师、党员志愿者多方联动,定时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孩子们再也不用为没人辅导作业发愁了;小区配合县民政局建设互助幸福院,为小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小区内配备的卫生院不仅看病方便,药价低廉,还有不定期的免费疫苗可以申请。

功能完备的党员活动室、党群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应有尽有的健身器材……这里的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好。王让生和妻子手拉着手走在这里,心里充满了激动。“从今天以后,咱们一家就从农民变成城市居民了!”王让生告诉妻子。

有个好工作

搬进来后,王让生渐渐意识到,要从“农民”变成“居民”,不是搬个家就能完成的,有个落脚的地方只是第一步。

光是找工作就是个大难题。“我卖了一辈子苦力,如今搬进县城,也想体验一把当‘技术工’的感觉。”对于工作的选择,王让生有自己的坚持。因此,前前后后换了几个厂子打工,他都不太满意。2019年,在帮扶干部的推荐下,王让生参加了千阳县举办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培训班。10天的免费培训里,他和其他49名贫困群众一起在就业训练中心学习各种热菜、凉菜的制作,以及火候的把握、制汤流程等知识,并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没多久,他就在两条街外的餐馆里找到了工作。而妻子就在小区门口的社区工厂——金达莱刺绣工作室做手工玩具,月收入1500元。

“稳定的工作,让我们终于在这里有了归属感。从此以后,我真正是一个县城人了!”王让生说。

不挪穷窝,难断穷根。但“背井离乡”后的生活问题一旦考虑不周,就会让搬迁群众面临更多困难。“要让搬迁群众尽快产生归属感,最重要的还是就业。”高崖镇党委书记任义军说,一份工作产生的经济支撑和社会关系的联结,能够更好地推进搬迁农民完成社会适应、生计转型和生活融入。

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千阳县加大了就业帮扶,在社区周边围绕电子商务、民间刺绣、餐饮文化等开展技术培训、搭建就业平台。县上对有劳力无技术的搬迁群众进行烹饪、创业、电气焊、摩托车修理、家政、刺绣、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技能培训,促进他们转移就业,提高生活质量。

过上好日子

搬迁群众过得好不好,走进他们居住的安置小区就能很直观地看出来。

在同样是安置小区的安馨佳园里,不时能见到来往的住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小区墙上,贴着就业、教育、医疗、生活等各项便民服务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联系方式及公示的安置户后续帮扶措施。

“把每一户搬迁群众的帮扶信息公示出来,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对每一户都负责到底!”城关镇党委书记张元峰告诉记者。

“看,我们家就是那一户!”裴孝东指着墙上的公示信息告诉记者,那里详细地记录着他家四口人享受的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和家庭就业、教育现状。有了好的就业政策,裴孝东和妻子武亚娟均在县城工作,两个女儿分别在西新幼儿园和燕伋小学读书。“我现在可是真正的有家、有业、有幸福了!”裴孝东高兴地说。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