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在西乡县城北街道办四季河村南湾沟,身高1.4米的贫困群众李涛在寒风中忙碌着。他养的200多只鸡刚出售,又忙着喂养9头猪。瘦弱多病的他,养鸡养猪,累不?他摇摇头,兴奋地说他即将脱贫摘帽啦!
32岁的李涛身患低磷软骨症,胸腔和后背凸出,身高缩短27厘米。他为治病花费近30万元,让家里经济陷入困境。在西乡县开展道德扶志活动后,他办起养鸡场走上勤劳脱贫路,并当选为全县自强励志模范。作为西乡县百场脱贫模范宣讲团成员,他巡回镇村演讲,许多贫困群众都被他的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并从中汲取了勤劳就能致富的强大正能量。
创新实践,激发动力,率先成立精神扶贫机构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西乡县有贫困村117个,贫困人口31854户91125人。
扶贫先扶志。西乡县从道德扶志入手,在汉中市率先成立精神扶贫办公室。办公室由县委宣传部牵头,17个镇(街道)、14个部门参与。全县利用独具特色的“一三四三”扶志模式,实施思想引领、典型培树、道德约束、技能提升工作,切实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扶志教育全面开花。30多名县级领导结对17个镇(街道),对镇(街道)领导进行面对面扶志教育培训;镇(街道)领导包抓各贫困村,对贫困村干部进行教育培训;6200名“四支队伍”人员除扶贫工作外,对所有贫困户进行常态化扶贫扶志道德教育。
扶志方式创新,群众非常欢迎。西乡县去年在贫困村举办典型模范巡讲104场、文艺演出149场、电影放映628场,8万多人次参与了活动。
在距离县城95公里的子午镇檀树坪村,县上组织贫困群众观看电影《十八洞村》。该剧主人公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村民。如今,该村大力发展食用菌和蚕桑,贫困户勤劳致富的动人故事不断涌现。
模范戴红花,后进上黑榜,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高川镇五星社区76岁贫困群众王道同被村民称为“脱贫硬汉”。他老伴患间歇性精神病,全家靠他一人支撑。有村民说“让他脱贫是白费蜡”,因为大家都认为他脱不了贫,只有兜底保障一条路走。
但王道同参加道德扶志活动后,回家就养了3头猪,平时采茶卖鲜叶,有闲暇就赶到镇香菇园区打零工。去年他挣了13万多元,顺利脱贫摘帽。当他戴着红花成为全镇脱贫模范登台领奖时,许多贫困群众都打心底里佩服他。
近两年,西乡县委隆重表彰了700名“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脱贫模范,镇村表彰1500名脱贫模范。脱贫模范群体形成了强大示范效应,带动大家见贤思齐。
缺技术致贫的子午镇耳扒村贫困群众魏哲志苦学蚕桑技术,如今成为村里“首席”技术员。他和妻子任清慧每天扎进村蚕棚桑园劳动,今年已挣了4万多元,成为致富明星。
与此同时,西乡县对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者进行曝光,让他们登上黑榜,成为教育广大贫困群众的反面典型。
在全省率先建成精神扶贫示范专线,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西乡县在全省率先斥资1500万元打造2条精神扶贫示范专线。示范专线围绕道德扶志,对贫困村地域文化深度挖掘,提炼脱贫攻坚典型经验,达到“寻根铸魂定品牌、影响教化定传承”的初衷。
杨河镇杨凤凰村涌现了刘继哲等英烈,建立了西乡第一个党支部。在精神扶贫示范专线建设中,该村定位为“红色凤凰、工匠杨河”。脱贫攻坚中,该村村民自发成立了兔业合作社,吸纳了56户村民入股。
通过深入挖掘梳理,“人文堰口”“工匠杨河”“农耕五丰”“红色私渡”等地域文化品牌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精神扶贫的有效载体。如今,2条精神扶贫示范专线横亘西乡东西,涵盖10个镇(街道)、19个村,实现了串珠成线。贫困村干部围绕“为什么穷”“穷在哪里”“靠什么脱贫”3个问题与贫困群众深入交流。“村民说事”“院坝会”广泛开展,消除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思想,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的浓厚氛围。
精神扶贫花开结硕果。身残志坚的大河镇河西村村民朱祎美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并受到表彰;城南办五星村贫困群众薛建荣等19名励志脱贫明星受到汉中市委、市政府表彰。据统计,近两年,西乡县有700多名贫困群众被市县评选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模范,“五讲五知道德扶志”创新实践入选《陕西省扶贫扶志工作实例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