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后整理”拓宽致富路

——富县产业扶贫成效扫描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29 09:42 作者:陕报记者 刘印 通讯员 夏蓓蓓

农户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收割水稻。陕报记者 刘印摄

10月23日,晨光熹微,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贫困群众赵正富已经在自家的稻田里忙活起来。

“以前种玉米,一年下来也就挣个千八百块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赵正富感慨道,“去年我的12亩水稻卖了3万多元,吃穿不愁,兜里还有余钱,日子过得有盼头啊!”

“村里像赵正富这样的群众越来越多,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就有40户。”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说。

5年时间,胡家坡村的贫困发生率从19.2%降至0.83%,这正是富县产业扶贫促发展的缩影。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富县县委书记李志锋告诉记者,近年来,富县大力推进包括苹果、水稻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带贫益贫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54个贫困村都有了主导产业,96%的贫困人口参与富民产业。

水稻“后整理”带动三产融合

金秋的胡家坡村,处处稻花飘香。从隋唐开始,这里盛产的大米便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被列为宫廷御膳,故得名“直罗贡米”。

“1996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摧毁了农田设施,大部分村道损毁,庄稼地被吞没,村民苦不堪言。”赵玉亮回忆说,水稻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受灾后,村民改种玉米,每亩农田年收入仅600元,胡家坡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近年来,在村干部的号召下,村民逐步恢复水稻种植。赵玉亮按照富县农业产业“后整理”整体部署,成立稻米种植合作社,建立“直罗贡米”加工厂,通过一系列的完备措施,有1300余年种植历史的“直罗贡米”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胡家坡村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水稻经脱壳、分拣、包装后,每亩地纯收入可达4000元,这相当于过去5亩玉米的收入。”赵玉亮说,目前,全村1500亩有机大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年产量达到825吨,年收入330万元,辐射带动直罗镇、张家湾镇等成为水稻生产基地。富县全县水稻面积达1.5万亩,带动2000余户农户走向致富奔小康之路。

稻田让胡家坡村脱贫致富,田园风光又让赵玉亮看到了更大的发展前景。秋色连波,走进胡家坡村,一幅产业兴旺、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一次农业“后整理”带来的三产融合,让胡家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富县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

苹果“后整理”实现“提质增效”

在高塬果业合作社,一个个色泽鲜亮、大小均匀的苹果正在4.0智能选果线上接受层层“检阅”。“智能选果线分拣,既能保证苹果在大小、重量、色泽和含糖量上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性,还能识别霉心病,这是人工分拣无法实现的。”高塬果业合作社理事长孔建军说,“通过产业后整理,苹果在生产、加工、冷藏冷运、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增值,让更多的利润留在了果农手里。”

地处世界苹果优生区,全县37万亩苹果是富县农民的重要致富抓手。近年来,随着全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日益增加,苹果产业发展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富县大力实施苹果提质增效工程,先后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示范县、国家级出口水果(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现已认证良好农业苹果基地25.2万亩、绿色苹果基地17万亩、有机苹果基地2万亩。

目前,富县有66家果业龙头企业、96家果业专业合作社、4家出口企业,经营范围涵盖了农资经营、生产管理、果品加工、冷藏冷运、品牌营销等各个环节;现有冷(气调)库68座,年贮量20.85万吨,智能选果线9条,年分选能力达7.5万吨;在全国大中城市建有苹果专卖店和销售窗口85个、集散交易市场24个,培育大型苹果电商35家,设计生产能力3万吨果汁加工厂1个,果筐厂10个,发泡网厂4个;与世纪联华、步步高、夏商集团等33家知名商超和企业建立了苹果订单关系;直播带货、商超对接、友好结对……通过一系列“后整理”措施,富县产地的“延安苹果”不仅走出陕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是将源源不断的财富带进了全县果农的腰包。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