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陕西:共享发展红利 共绘幸福图景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29 09:34 作者:陕报记者 李蕊 孟珂

璀璨夺目、流光溢彩的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 本报资料照片 安涛摄

西安市新城区文化馆组织举办的“暑期公益培训班”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又提高了孩子们自己动手的能力。 本报资料照片 安涛摄

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让更多人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陕报资料照片 李旭佳摄

西安市莲湖区学习巷社区举行“百家宴邻里节”活动,800多名社区群众围坐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品美食。 陕报资料照片 安涛摄

在西安市鄠邑区石井镇曲峪河村,贫困群众王主莲和扶贫干部共迎新春佳节。

陕报资料照片 安涛摄

走出一座大山需要多少年?

秦巴山深处的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王永定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

可这一次,王永定不仅走出了大山,还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10月15日,作为全国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脱贫典型代表,他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劳动最光荣 脱贫靠奋斗”——2020年就业扶贫论坛上作了交流发言。

山里娃王永定的故事,映照着过去和现在、贫穷与富足、困顿与希望。

从一名贫困群众到3800万三秦儿女,从一个小山村到三秦大地,从2016年到2020年,5年时间,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着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有力举措,勾勒出陕西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的幸福图景,串联起三秦儿女勇敢追梦、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足迹。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就在5年前,王永定还生活在贫困的阴霾之下——创业失败,负债累累,父母患病长期用药,孩子上学也是不小的花费,一家人日子过得恓惶。

家人需要照顾,怎么才能在家门口干出一番事业、活出个人样?王永定苦苦思索时,当地政府部门将扶贫政策送上了门。

借着技能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王永定和妻子将眼光瞄准秦巴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养中蜂、种食用菌。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山货从他们的家庭农场俏销全国,他们也渐渐告别贫困,还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脱贫。

贫困,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陕西是全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2015年底,陕西还有229.8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从推进“3+X”产业扶贫工程,到深化苏陕扶贫协作;从制定应对疫情“八条措施”,到建立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陕西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37358名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目前,陕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2019年底,陕西贫困人口减少到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5%。

用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坚定的责任担当,陕西省委、省政府筑起贫困群众奔向小康的幸福之路。

让群众“饭碗”端稳端牢

10月19日,陕建集团建起了直播间。

这场直播不是为了卖货,而是招人。

跟随主播的脚步,手机屏幕前的求职者不仅能听到公司和岗位的介绍,还能直观地看到工作环境、工作状态,了解正在施工的重点项目。

“爱了爱了”“简历已投”……直播带岗活动的页面,被这样的评论刷屏。活动结束后3小时,陕建集团已收到1300多份简历。

当直播渐渐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西安市人社局联合多家用人单位尝试通过直播带岗促进人岗对接,更为疫情防控时期的不见面招聘提供更多可能。

一头连着家庭生计,一头连着经济大势,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十三五”期间,陕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5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至2019年,全省城镇年均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保持在620万人以上。今年1月至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1.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2.1%。

5年来,就业服务趋向精准。借助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就业见习岗位,高校毕业生加快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依托新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以及“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农民工在家门口走上干事创业的舞台;借助省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联盟、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等平台,退役军人在新天地续写荣光。

5年来,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方式更加多元。我省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升劳动者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98.13万人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我省还通过发展新就业形态、实施服务管理零收费等举措,激活灵活就业市场,不断拓展就业空间。

无论“六稳”还是“六保”,就业均居首位。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陕西久久为功。

聚焦“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

最近,家住西安曲江新区太阳食品集团生活小区的寇玉连格外高兴,因为小区的电梯已经开工建设了。

一部电梯,对于75岁的寇玉连而言是长久以来的期盼。

寇玉连和老伴儿在这个小区生活了18年。上楼下楼已经成了住在6楼的老两口生活里最大的难题。

随着西安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步伐的加快,老两口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从一家人的安居到千家万户的冷暖,“十三五”时期,陕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

5年来,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城乡,更多人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全省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过80%,“家门口入园”逐步变成现实;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除身体原因外无失学辍学情况;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更加畅通。

5年来,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养老更安心、看病更省心、兜底更有力。我省全民参保计划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六连涨”。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个人全部被纳入临时救助范围。疫情肆虐之下,从婴儿到老人,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5年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基层社区不断涌现,更多人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收获平安幸福。陕西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变革理念、技术赋能,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高效满足群众诉求,依托网格化管理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今年上半年,全省群众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满意度达95.24%;1月至9月,刑事立案、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4.1%、4.7%。

所有的出发点,是民生。所有的落脚点,也是民生。

以人民为中心,保民生、惠民生。“人民”二字,既串起“十三五”时期陕西前行的脉络,又为“十四五”时期陕西发展指明方向。

带着三秦儿女的希望和梦想,陕西向着幸福再出发。

链接

■ 2016年至2019年,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从18874元增加到24666元。2020年前三季度,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7%,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

■ 陕西5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15年底至2019年底累计减贫211.54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692元提高到2019年的11412元。

■ 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9.9万户134.9万人,农村特困人员12.53万人。

■ 全省运营各类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13879个。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9.29张。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

■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省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88个、恶势力犯罪集团301个、恶势力团伙477个,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91.07亿元。今年1月至9月,刑事立案、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4.1%、4.7%,社会治安持续改善。

本报记者 孟珂整理

短评

让发展更有温度

孟珂

陕西5年奋斗追梦的足迹,能够从落实“五个扎实”的行动中观察到,更能从三秦儿女的幸福生活中感受到。

当住在土坯房的群众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负债累累的贫困户成了脱贫致富带头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告别贫困,重燃希望;

当渴望知识的孩子在家门口获得优质教育,曾经背井离乡的务工人员就近上岗,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做梦,能够圆梦;

当独自居住的老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一键上门的养老服务,生活陷入困境的退役军人领到政府发放的援助金,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特殊人群得到关爱,拥有生活的底气……

如果不曾走近,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多少关于希望和梦想的故事就在脚下这片土地发生。

如果不曾追溯,我们可能不会感叹,眼前的幸福生活,蕴藏着多少艰苦努力。

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关乎人民至上的要求能否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否落实。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闪耀在陕西追赶超越的征程中。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民生领域实施一系列新举措,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新成就。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陕西坚持财政资金配置向民生领域倾斜,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民生的承诺始终未变,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面对疫情冲击,陕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一系列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的清单任务直指民生关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扬帆立志,坚持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的决心和定力,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