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在深山艰难度日的记忆,已被如今的幸福美满取代。
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社区55岁贫困群众卜明清心里的天平,已经完全从老屋倾斜向新社区了。
当初说要搬迁的时候,她的心里一边欢喜一边也在打鼓:“以后收入靠啥呢?”“买菜也得花不少钱吧?”“家里的地可咋办呢?”……
如今,当初的烦恼都不是事,生活比卜明清想象得更美好。
“十三五”期间,我省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4.9万户84.4万人,加上避灾搬迁、生态搬迁和其他搬迁等与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推进、同步搬迁的16万户54.2万人,共计搬迁40.9万户138.6万人,建设了2116个集中安置区。为确保搬迁贫困群众实现“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我省出台了就业保障、产业配套等7方面配套文件,形成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7”政策体系。目前,全省2116个集中安置区水、电已经全部达标,周边公共教育、医疗基本实现全保障,全省21万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或创业,有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基本实现产业扶持项目全覆盖。
幸福,不只是住进新房
“走!上我的菜园子转转!”10月13日,小雨霏霏。在桂花飘香的花园社区,卜明清神采奕奕地拉着记者的手,热情地给记者介绍着她的“后菜园”。
“前些天刚收了玉米,地里有卷心菜和茼蒿,长势可好了!等天晴了我要拔草翻地,种些青笋,来年开春,再种些土豆……”在去往菜园子的路上,卜明清不顾地上的雨水,脚步飞快,“反正不能让地闲着!”她说。
卜明清当作宝贝的菜园子有50平方米,离住处不远,从社区后面的一条小路上去,走路不过十来分钟。雨中的卷心菜看起来青翠又新鲜,一旁,每家每户的菜地边界处插着姓名牌,代表着搬迁户对本块地拥有使用权。
“‘小菜园’是为了解决搬迁群众吃菜难题。社区根据自愿原则,把附近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再以低廉的价格分给愿意耕种的搬迁群众。”小区物业部部长惠德鑫告诉记者,尽管小区里有专门卖菜的门店,但搬迁来的群众考虑支出,不是都能接受买菜。现在一块地一年50元钱,足以满足有种菜习惯的搬迁户全年的吃菜需要。
为了明确每块“小菜园”的界线,社区对 “小菜园”进行编号,提前预留生产道路,便于搬迁群众耕种、采摘。小区里还有简易工具棚房,劳动工具免费供搬迁群众使用。
挥别大山,换个活法,是卜明清曾经最大的期盼。
过上新生活的卜明清,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干劲。“我是社区里的保洁员,每月有1100元的工资。除了种菜,我还养了两头猪,日子好得很呢!”幸福印在卜明清脸上,尽管屋外湿冷,但在场的人都被卜明清的笑容温暖了。
幸福,不只是住进新房,养老、医保等服务也跟着群众一起 “搬”进了社区。在花园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卫生室、超市、健身广场应有尽有,社区里的笑声常常从这头传到那头。
心安,“致富路”越走越快
白色瓷砖镶面的4间新房子,是榆林市横山区九川府村贫困户雷庭忠2016年盖起的新家。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雷庭忠住上好房子的多年梦想成了现实。“一万元就住进来,你想不到吧。”他脸上的笑容透露出他对如今的生活非常满意。在他的家里,4个房间宽敞明亮,其中2间他老两口住,另外2间供儿子一家住。家里卧室、客厅、灶房一应俱全,彩电、冰箱、沙发、暖气、自来水应有尽有,这让老雷感到很满足。
“以前的家,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取暖靠柴火,门和窗户都是用木棒固定着,连糊窗户用的麻纸也买不起,一到冬天和刮风天气,只能用一些破旧衣服堵上来遮风避寒,下雨天房子四处漏水,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全家人提心吊胆。现在,光景变化真大啊!”他感慨道。
搬迁,不只是换了新家,更开启了雷庭忠的新生活,他的心境和日子都大不一样了。
在扶贫政策的引领和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通过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脱贫新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看着羊圈里100多只羊,撒上几把苜蓿草,雷庭忠整日都是喜气洋洋的。“天天围着转,看不够,爱不够!这些羊就跟我的娃儿一样,我所有的心思都在它们身上!”这个50岁的农民笑起来有着陕北人与生俱来的豪爽,“这两年养羊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今年至少收入四万元,我觉得我有能力继续扩大养殖嘞。”
随着养殖经验越来越丰富,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雷庭忠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羊达人”。
据统计,全省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已基本实现产业扶持项目全覆盖;21万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创业;公益性岗位向安置社区倾斜,解决就业2.75万人;全省组织6.52万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免费技能培训。
易地扶贫搬迁像一粒火种,燃起了搬迁群众的希望之火,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