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金沙河不眠夜里的诺言

——郑小东把百姓放心间力拓脱贫路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9-02 09:06

郑小东,男,196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他以上率下带动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在全县构建“五个统揽”指挥体系;兴办社区工厂,破解了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难题;创办第一书记扶贫超市,破解了贫困户农产品进入大市场难题;推行“一村一名总队长”机制,做到了尽锐出战、一线攻坚;实行“红黄绿”清零作战,解决了精准精细难题;实施“三乡三业”能人兴村,打造了“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形成了诸多富有平利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

 

金沙河是平利县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位于长安镇一个狭长的山谷里面,是县委书记郑小东包联的又一个贫困村。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静静地流淌,一间间土坯房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贫瘠。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主导产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留守在家的群众仍然以务农为主。

在金沙河入户走访过程中,郑小东听到最多的就是没有来钱路子。山村的夜晚静谧无声,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村子不脱贫,我就不脱身。”郑小东暗暗许下诺言。

到村上当“队长”

面对全县79个贫困村、60760人的艰巨减贫任务,郑小东深知自己作为“一线总指挥”的担子有多重,必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统揽,首先体现在县委的全面统揽,关键是县委书记要始终围绕脱贫攻坚想问题、理思路、做决策、抓落实。2016年初,郑小东提出开局就是决战,在全县构建了思想认识、组织机制等“五个统揽”的指挥体系,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带头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坚持每年对79个贫困村都走访两次以上,全县所有的村民小组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村一级是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最终都要在村上去落实。平利县每个村都有省市县镇派的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和帮扶单位,干部情况复杂,帮扶侧重点不同,责任落实不够均衡,人员统筹较难。

谁来统筹,怎么统筹?

郑小东回答:“关键少数”必须顶上去。县委创新推行了脱贫攻坚总队长机制,所有县级领导、部门和镇党政主要领导下沉一线,分别担任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总队长,一人一村,137个村全覆盖。

身为县委书记,郑小东带头担任贫困发生率71.3%的深度贫困村金沙河村总队长,坚持每半个月至少两天一夜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村里张家长、李家短,郑小东都了如指掌。

59岁的驻村干部邹会熊说:“县委书记都能蹲村抓脱贫,我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工作干实干好?”

破解就业难题

平利县有近4万人居住在高山深沟区域,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很快,一场“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在全县打响。

按照靠近城镇、中心村、园区、景区“四个靠近”的选址原则,全县共规划建设了62个集中搬迁安置点,使37974人告别了深山大沟,搬进了基础完善、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社区。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初期,郑小东发现,贫困户原本住在山上,原来依靠一亩三分地基本可以维持生计,他们搬下山后,远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山林,如果没有新的就业渠道,就可能成为“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乐业才能安居,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郑小东辗转各地考察学习,他得知沿海地区一些小工厂,因缺乏劳动力,面临停产,“如果把这些厂子引进县里的搬迁社区,就能解决这些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县委常委会会议作出“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就业增收促脱贫”的决定后,县上迅速成立了社区工厂发展领导小组,郑小东亲自担任组长,确定了实施路径,制定了发展规划,出台了扶持社区工厂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截止目前,全县共建设社区工厂标准化厂房3.3万平方米,引进香港嘉鸿手套、杭州合力电子等5家龙头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在11个镇兴办社区工厂83家,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

这种社区工厂,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在家门口务工每月就有2000元以上稳定工资收入,同时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取得了企业发展壮大和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双赢”。

群众搬迁后,如何处置他们原居住地的山林和土地?

县上积极盘活资源,由企业引领、大户带动、群众参与,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大力发展富硒茶、绞股蓝、富硒粮油、生态猪、中药材“五个十万”扶贫产业,培育33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38家电商企业和网店微店,带动11236户搬迁贫困户户均每年增收3910元。

育能人抓清零

2019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60760人减少到2369人,贫困发生率由22.4%降至1.2%,7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平利县脱贫攻坚工作在陕西省考核评估中连续6次位居全省第一,连续3年荣获全省优秀。

郑小东经常讲,农村没有主心骨,群众即便当下脱贫了,也很可能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跟不上甚至掉队。要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新鲜血液从哪儿来?平利县每年有近5万人外出务工,很多人通过艰苦创业成为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资金资源兼备的骨干人才,脑子活、视野宽,具有浓厚的家乡情结。

“如果把这些人引回来、留下来,就会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和引领农村全面振兴的的中坚力量。”郑小东说。

县上制定激励政策,大力实施以“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兴产业、办企业、置家业”为重点的“三乡三业”能人兴村工程,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成功人士等返乡,充实村“两委”基层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提升村级党组织和村干部的领富带富能力。

一批有市场头脑、有管理经验、有拼劲闯劲的能人陆续回乡创业兴业,先后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

他们有的带领群众兴业增收,有的千方百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贫困村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浓厚氛围,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强了、干劲更足了。

全县共引培返乡人才2100余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685家,开发就业岗位2万余个,其中121人被充实进村“两委”班子。

2020年3月下旬,郑小东在县自然资源局“红黄绿”清零作战室发现,全县还有1284户易地搬迁户旧宅腾退显示为“红色”,他当即成立专班,逐镇逐村实地督战。经过两个月努力,全县所有搬迁户旧宅腾退任务顺利完成。

为了让脱贫攻坚聚焦到户到人到项目的每一个问题,平利县实施“红黄绿”清零作战。

帮扶干部定期逐户、逐人、逐项目走访排查,对发现的每一个问题短板,逐户逐人建立贫困户脱贫“红黄绿”清单。对立行立改达到标准的问题用“绿色”标注,对正在推进、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达标的用“黄色”,对欠账较大、问题突出的用“红色”预警,村“总队长”亲自推进,问题解决后还要进行回头看。

“红黄绿清零作战,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干部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过程。”郑小东说。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