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佳县刘泉塔村:一个贫困村的蜕变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8-04 16:20 作者:李万宏

盛夏时节,刘泉塔村千亩核桃园、300亩苹果园、8亩大棚蔬菜在烈日下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花草点缀的新村社区整洁美丽,一片欢歌笑语。

  谁曾想,8年前,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却是另一番贫穷与落后的景象——农田荒芜,吃水困难,交通不便,578人的村庄只剩几十位老弱病残者孤独地守护着。

  直至2012年,刘泉塔村迎来了现任村支部书记刘向成,他是土生土长的刘泉塔人,外出多年从事建筑、运输行业,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但他对家乡有着深切的情怀。眼看着生他养他的村庄日渐衰落,心里很不是滋味,思来想去,43岁的刘向成决定放弃手头红火的生意,带着妻儿返回家乡,决心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他结合村情实际,喊出了“传承老区精神,实现富民强村”的口号,组织群众进行产业转型,干群合力,把一个贫困村转变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刘向成采摘苹果.png

刘向成

“能人”变“领头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2012年5月,在群众的推举下,刘向成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上任初期,面对县乡人生地不熟的工作环境,在没有任何项目的支持下,刘向成经过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支委会和“两委”联席会议,明确了“为民办实事,群众得实惠”的工作思路。

为解决群众多年没有水吃的问题,刘向成首先动员村党支部干部带头捐款,他主动拿出自己多年辛苦打拼的积蓄,亲自开着装载机在沟底挖出水井,通过拉运水罐解决了群众吃水的燃眉之急。

  让一座座山峁变为梯田平川,是祖辈人的梦想。刘向成带领全村老少齐上阵,雇佣多台工程机械削山填沟,打坝修路,向恶劣自然条件和传统的耕作方式宣战,一幅愚公移山的壮美画卷活跃在刘泉塔村的大小山头。

  “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撑,脱贫就是句空话”,刘向成的眼光瞅准了核桃产业。为了使村民相信他的选择,带领大伙分别前往汾阳、渭南、平凉等地考察,让群众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坚定了种植核桃的信心。

寒来暑往,经风历雨。三年的奋战刘泉塔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新建宽幅梯田940亩,栽植核桃1260亩,改造嫁接大扁杏460亩。至此,荒山变为“花果山”,肩挑背扛变为机械种田。群众兴奋地说:“扎下了富根”。

刘向成凭借对农业的爱好与钻研,掌握了许多实用技术,由一名普通农民逐步成长为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带领大家科学种田。

新村社区一角.png

新村社区一角

“空壳”变“实体”

集体经济是刘泉塔村发展的短板,也是强村富民的首要任务。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刘泉塔人的实干精神和建设成就逐渐赢得了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各种惠农项目也纷至沓来。

没过几年,村里不仅解决了水电路基础设施,还建设了广场、路灯、办公室、红白理事会等公共设施。2017年,又建成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移民搬迁社区,16户群众喜迁新居。

为了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成立了全体村民参加的“万树园”合作社,刘向成担任理事长,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户产业致富。

千亩核桃林.png

千亩核桃林

2018年,利用10万元集体经济资金,购置了碾米机、榨油机、石磨等设备,农户生产的核桃、谷子可就近实现加工。还争取电商设备,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

2019年,争取100万元的集体经济项目,建设了4座蔬菜大棚,面积达8亩。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年产值可达40万元。有3户贫困户在此就业,每户年收入达2万余元。

“万树园”合作社还承包了300亩苹果园,特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家赵正阳教授现场指导,采用当下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管理。2019年,山地苹果喜获丰收,产值达40万元,在杨凌农高会上荣获“后稷”奖。果园有20多名贫困群众在此季节性务工,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人人还学会了一门实用技术。

老支书刘耀社深有感触地说:“集体经济不仅可持续稳定增加村民收入,还帮助群众更新了观念、学会了技术,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

村集体蔬菜大棚.png

村集体蔬菜大棚

进城变返乡

刘泉塔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五好六有”先进党组织的创建标准,以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推动基层党建不断巩固加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人居环境变美了,集体家底变厚了。住在村里的群众无论生活条件还是收入水平都不比城市差,一些长期外出的村民再也按捺不住返乡创业的热情。

“我返乡那年,刘泉塔自然村总共住着28个人,如今已增加到100多人,全村3个自然村常住入口有200多人,在周边算是比例最高的。”刘向成介绍。

更难得的是,村民们人人有事干,户户有产业,家家有收入,比收入、比技术、比文明已蔚然成风。常住73户中,有种植大户13户,养殖大户11户,养殖猪羊2600头(只)。

村民高爱军过去一直在外务工。2017年返乡后,养殖了300多头猪,去年盈利80多万元。说起返乡的缘由他津津乐道:“一是村里基础条件好,种植有良田,养殖有水电,种养可循环,产业有钱赚;二是居住环境好,吃住不比城里差,生活压力又小,幸福指数蛮高的!”

64岁的村民刘海耀说,“我们村近年村风变化大,大路上放下再值钱的东西也没人拿,保证能物归原主。”路不拾遗折射出文明之风的盛行。

如今,刘泉塔村成为佳县党建促脱贫攻坚示范村,也是闻名的产业强村。2019年,30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大踏步迈向乡村振兴之路。

(佳县县委组织部供稿 )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