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讲,“文如其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风格、内容、逻辑、语言,皆是人的认识、思想、性格、情感等等之反映。那么,如何撰写出既深刻又富有魅力的文章,让其“文”如“人”般独特而鲜明呢?以下是我对写作艺术的一些体会,旨在为笔耕之路提供些许启示。
筑基思想:铸就文章之“魂”
“魂”,就是指其蕴含的思想深度与独特见解,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体现在认知力上。筑“魂”需追求“五高”,以使文章思想深邃、观点鲜明、时代感强。一是高认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现事物的独特价值,不断形成对事物更高层级的认识,使文章具有新颖性和思想深度。二是高站位。从全局视角出发,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问题,提升文章的思想层次,使思想内容更加全面、深入,形成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三是高融合。贴近实际,联系现实,将思想观点与现实状况融合,使文章的认识既丰富又深远,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四是高境界。以高远的境界和深邃的思考,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观点,展现出独特的思想魅力。五是高价值。注重联系实践,挖掘深度价值,提炼核心价值,使文章富有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具备强烈的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搭建结构:塑造文章之“骨”
“骨”,就是指文章的内容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支撑,要有丰富度,体现在整体性上。构“骨”需注重“五明”,以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晰、表达严谨、全面有力。一是明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在写作之前,要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确保全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还需注意每个段落应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句,要注重围绕该主题句展开论述,保持段落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二是明结构。是文章的骨骼,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文章一般都可分为开头、中段和结尾三个部分,这就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形式。布局文章时,一般都要先考虑这三部分的构成方式、内容及结构技巧,并使结构服从主题需要、符合文体规律。如,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在结构上应通过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记叙文偏重于记事写人,记叙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必须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进行。说明文主要是说明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理的,其结构就要根据事物、事理的情况进行安排,说明功能和用途。至于报告一类的应用文,其结构多表现为“概况、做法、经验”等几个组成部分,适应解决问题的需要。三是明详略。是文章的血肉,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在处理文章内容时,要明确哪些部分需要详细阐述,哪些部分可以简略处理。重点部分要深入剖析,次要部分则简要带过,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同时,要通过事实、案例、数据等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和可读性。四是明过渡。是文章的桥梁,解决“言之连贯”的问题。文章各部分之间要有自然的过渡,确保整篇文章流畅连贯。要注意在论述问题转折、意思转换、叙述与议论相转接等地方使用关联、转折词语或过渡句、过渡段实现过渡效果。五是明照应。是文章的纽带,解决“言之周密”的问题。照应是文章气血贯通、脉络分明的一个重要手段,使用开头与结尾照应、文与标题照应等方法,会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层次更为分明。
疏通逻辑:理清文章之“脉”
“脉”,即文章的逻辑表达,是指文章内部各部分之间、段落之间以及句子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条理清晰、连贯有序、相互支撑的关系和结构。它确保文章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在系统性上。梳“脉”需精准地把握“五有”要义,达到逻辑的严密性、连贯性,促使条理分明、论证有力,文有韵味。一是有论点。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以及围绕中心论点展开的分论点,确保每个分论点都是对中心论点的有力支撑,且各分论点之间逻辑清晰、相辅相成。二是有推理。要构建清晰、连贯的逻辑链条,确保每一个结论都是基于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过程,避免无根据的断言或跳跃式的结论。巧妙运用逻辑连接词,比如,如“因此”“然而”“反之”等,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确保文章的推理过程是连贯的。三是有证据。要充分提供证据来支持论点,这些证据可以是事实、数据、案例、引用等。同时,要根据论据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能够准确、有力支持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是有条理。文章中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应有其存在的意义,并且相互间要保持紧密的逻辑联系。在撰写时,要注重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信息传递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连接词、过渡句或段落来加强段落间联系,使文章条理分明,易于理解和接受。五是有反驳。如果可能,预先考虑到可能的反驳观点,并在文章中予以回应,展示思考的全面性和深度,切实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在技巧性逻辑运用中,可以从明理、定序、分段、遣词、造句、用典、举例、对比、修改等入手结构形式,具体实践中,尚需根据个人情况,积极探索,灵活运用,提升逻辑表达的技巧与效果。
雕琢语言:润色文章之“色”
“色”,在其精准、生动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它如同人的外衣,需得体且精致,方能吸引并打动人心,体现在准确性上。文章中,润“色”不仅关乎语言的准确性,还有其生动性、感染力和独特风格,具体表现为“五精”。一是精择词。精准用词是语言魅力之基。要选择全面、恰当、准确之词,避歧义,增表现力,使语境和谐,文句精当。可通过一换、二增、三删、四联、五改、六调、七合、八拆等方式锤炼语言,使文句更加精炼、生动,达到“一字千金”的效果。二是精炼句。句式精炼是文章表达力的重要体现。长短句交错使用,可以赋予文章以节奏感和韵律美;并列句和复合句的运用,则能增强表达的层次感和逻辑性;整句与散句结合,显得既规整又灵动。
还可以通过陈述句与疑问句、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常式句与变式句的转换,以及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倒装句、假设句、因果句、递进句、转折句等综合运用,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在精炼句子的过程中,要注重言简意赅,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三是精修辞。修辞手法是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有力工具。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语、设问和引用等修辞手法,能够赋予语言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活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平淡的叙述生动化,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共鸣。在运用修辞手法时,要注重贴切自然,避免生搬硬套和过度堆砌。四是精蕴情。情感是触动人心的关键所在。在文章中融入真挚的情感,能够触动人心,容易引起共鸣。将真实的感受融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会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活,达到既有情感的温度又有理性的深度。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表达要适度得体,避免过于煽情或矫揉造作。五是精铸风。独特风格是文章脱颖而出的关键。要注重形成具有个性或特色的语言风格,使文章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辨识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习惯,要有创新性和时代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贴近现实、富有活力。
点睛结尾:驻留文章之“足”
“足”,即文章的结尾部分,是全文的收官之笔,如同行走的终点,它不仅是文章的收束,更是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易引人深思,共鸣悠长。驻“足”关乎文章内容的定局、回应和深化,体现在感染力上,需精心布局,巧妙运用“五合”之法。一是合主题,即“画龙点睛”。结尾部分应紧扣文章的主题,重申核心观点,确保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这样的结尾能够加深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记忆。二是合要点,即“清晰脉络”。脉络清晰应巧妙提炼并回顾文章的关键信息与核心要点,以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的方式呈现,帮助读者构建起对全文内容的完整框架,形成深刻的印象与清晰的逻辑线索。三是合开篇,即“首尾圆合”。如果文章在开篇提出了问题或设置了悬念,结尾部分应予以回应,使文章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整体,这样的结构安排能够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吸引力。四是合回味,即“启人心智”。结尾部分应富有启发性,留给读者思考和回味的空间。可以通过提出新的思考点、引用名言警句或进行情感升华等方式,引发共鸣和深思。五是合展望,即“主题升华”。将文章主题或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或展望,使主题更具深度和广度,让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撰写文章是一门艺术,却蕴含可循之章,要遵循规律与原则,可以更好地组织素材、构思框架、阐述思想。同时,还应勇于发挥创造力,尝试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将遵循规律与发挥创造力两者相结合,使文章会更加生动鲜活、独具魅力。
(作者:张琛麟,系陕西省少工委副主任、陕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