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专题链接 / 正文

《话说延安精神》第十三集:有民众支持就有出路

来源: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发布时间:2023-04-11 10:58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初到陕北时,在外有国民党军大兵压境,内有苏区“肃反”造成的危机的情势下,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西北苏区广大民众,不仅解决了生死存亡问题,得到休养生息,而且转入了又一轮发展壮大期。毛泽东由此而言:“‘七大’在陕北开会,这是陕北人的光荣。”


大家都来当红军

       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7000余人,兵力消耗巨大,补充兵员迫在眉睫。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等发布的《告陕甘苏区工农劳苦群众书》中,号召“亲爱的工农们,大家当红军,到前方来啊!”瓦堡会议明确提出,“前线部队用极大努力扩红”“后方完成五千人扩红计划”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图片

陕北群众送亲人上前线


        党中央一声令下,西北苏区各地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参军的动人景象随处可见。当时《红色中华》有这样的报道:“扩大红军的总动员截至昨日止,有五个县完成了:秀延五百十二名(原定四百名)。延川三百七十名(原定三百名)。延长三百名(原定二百五十名)。清涧四百二十名(原定四百名)。望瑶堡(即瓦窑堡)二百十九名(原定二百名)。其中以延川数第一:质量好,动员的方法好。”延川县“第二区第一乡铁ト河,李存年虽高迈,但他慷慨地鼓动,他的儿子三人、孙子一人,完全自动参加红军,同时虽家境困苦也不要互济优待”。“延安县南区二乡炭家湾村,有张其之子,名唤顶门,年オ十二岁,但他平日很有英武精神。他听着别人说当红军多么好,于是他立即坚决地要求参加红军”。“延安县东区四乡王秀珍同志听到这次党与政府要扩大红军,她就回家鼓动自己的男人当红军……把男人送到政府去,并且在群众大会中讲演,使到会的群众都兴奋起来了。”(延川县)“东区区委书记高成秀、区工会宣传部长赫子斌、区军事部长李健、区少队部队长钟营山、赤卫军营长高如美、营副杨兆祥等八人自告奋勇当红军”。


图片
图片

延安人民自卫军在进行训练


      1936年年初,陕北省接受招收新兵700名的任务,仅三个月时间就有9400人报名参军,超额2400名。富县不到一个月就招收1000多人参加红军,子长县玉家湾村一个月有七八十名青年参军。短短几个月,红军和地方武装就发展到近3万人,仅渡过黄河东征的正规军就有1.4万人。



急红军之所急

       中央红军来到吴起镇时,已是人困马乏,给养奇缺,艰难度日,尤其时已深秋,天气渐冷,当地人早已穿上棉衣,而中央领导和战士仍身着单衣,足穿草鞋,急需大批的粮食、布匹等生活用品。从1935年10月28日林伯渠的日记中可知当时的物资急需:“(1)羊毛衣五千套(最急);(2)羊毛短裤六千条(最急);(3)羊毛风衣六千件(一千最急);(4)羊毛帽子五千顶(三千最急);(5)绑带五千双(三千最急);(6)羊毛夹被二千床(一千最急);(7)布军鞋一万二千双(六千急,余次急);(8)夹袜一万二千双(六千急,余次急)。”在当时条件下,要在短期内筹到这些物资并且做成衣服,这给地瘠民贫的西北苏区生活艰辛的陕北老百姓突然增加近万人的用度,其中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在“节食省粮,支援红军作战”的号召下,西北苏区各地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在陕甘省,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定边县宁塞川动员700多名游击队员、赤卫队员,动用300多头牲口给中央红军送粮约4万斤;赤安县(原保安县,今志丹县)六区的三个乡送粮食2.8万斤、猪50头、羊270余只;吴起镇政府收集羊毛数千斤,为中央红军赶制了一批毡衣。中央机关到下寺湾时,当地群众日夜忙碌,征集粮食,人背驴驮,把一袋一袋的粮食送到政府,两三天时间,送来的小米就装了半个窑洞。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不久,陕北省即完成970余石捐粮任务,接着又布置各县共卖粮5950石,借粮3550石,捐粮960石。西北办事处财政部要求陕北省各县在一个半月筹款1.5万元,赤源县(县名取“红色政权发源地”之意,在今子长县境内——编者注)一马当先,一个多月筹款1600元,超额完成任务。


图片

西北苏区群众运送弹药


       尤为感人的是,苏区各地群众争先恐后,募捐慰劳中央红军。以下是《红色中华》报道的几则史事:“中央红军进入苏区时,群众不仅沿途烧茶水给红军喝,并又送羊、鸡等。在陕北更举行广泛的群众捐粮运动,本拟定一月内募捐七百七十担粮食给红军,据现在的统计已超过原定数目二百余担,各地群众均争先恐后你一斗我五升拿出自己吃的粮食慰劳红军。”“这几天来,我县(秀延——编者注)各区都在努力争慰劳红军的第一名,特别是第九区送了许多美味的东西,如白面、荞面、猪肉、猪蹄子、羊、瓜子、鸡、蒜、葱、碗、筷子、肚肚、袜子、枣、糖等。”


       为了给中央红军赶制棉衣、棉鞋,许多妇女放下自己的活计,参加妇女洗衣队、缝补班,为红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仅四个多月,陕北省妇女就做军鞋8486双、袜子553双;延川县四天内赶缝军服3000多套。



伤病员就是亲人

      长征途中,安置伤病员是困扰中央红军的一大难题,到吴起镇后这一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中央红军进驻吴起镇时,随军有一批伤病员,吴起镇周围的县、区、乡苏维埃政府把妥善安置伤病员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千方百计把这些伤病员安置到群众的家里。中央红军离开吴起镇后,赤安县游击支队沿着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赴甘肃环县洪德城、河连湾又收容回一批伤病员。据不完全统计,仅赤安县六区安置伤病员就达200多名,铁边城、新寨群众自觉收容养护伤病员20多名。


       苏区人民对伤病员视如亲人,用各种土方、单方、验方给他们治病,恢复体力。铁边城镇张户岔农民张德元在路上碰见一位因病昏倒在地的11岁湖南籍小战士王同来,立即将他背回家,精心护理九个多月后恢复了健康。王同来感恩不尽,认张德元为父亲,改名张明华。1936年红军西征路过张户岔,张德元饱含热泪送张明华归队。中央红军途经新寨乡余圪塔沟村时,将三名伤员寄托到雷梅英家护养,中央红军离开后,尾追的国民党军队来到雷梅英家,雷梅英和她爷爷冒着生命危险把三名伤员转移到了安全地方。在雷家人的精心护理下伤员先后痊愈,雷梅英依依不舍地送他们归了队。


图片

陕北少年儿童团


       中央红军完成休整任务后离开吴起镇时,吴起镇及洛河川、宁塞川沿途设有20多处兵站,备有开水、饭菜,当地干部、游击队员、群众夹道欢送。直罗镇战役时,陕甘省政府下达给富县的战勤任务是成立俘虏接待站,筹备粮草,组织担架队。为了完成任务,县委、县政府的干部下乡分片包点,宣传群众,分别在张村驿、槐树庄等地建立了招待站,还组织了1000多人、数百副担架转送伤员和军用物资,有的群众主动把伤员接回家里疗养,安置伤员200多名。红军东征时,为了支援红军前线作战,延安市商人自动将自己的50多支枪和手榴弹献出。陕北省工会筹委会和绥德县苏维埃政府组织了数百名造船工人和水手,造船摆渡,安全运渡红军过黄河。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