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专题链接 / 正文

以“三联”兴乡村

——安康市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 工作机制实践调研
来源:《调研与决策》 发布时间:2022-09-19 17:47

  去年以来,安康市牢记嘱托,强化“党建+”系统思维,致力探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对标“五大振兴”,升级“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创新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以支部联建为核心、产业联盟为路径、资源联享为目的,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产业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不断增强,农业产业从“点”变“链”,资源要素由“散”到“聚”,千余个村集体与百万余名群众同增收、共富裕有了坚实载体和可靠红利。工作成效引起各方关注,6月8日《人民日报内参》第165期、6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5月3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5月11日《新华社》、5月12日《中国组织人事报》6月25日《新闻联播》分别对“三联”工作机制进行深度报道,为安康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一、背景动因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蒋家坪村茶山考察时,对“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带动群众增收予以肯定。这一模式是推动全市脱贫攻坚产生裂变效果的“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形态之一,在58.17万贫困人口脱贫清零进程中发挥了强基作用。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出现了农业产业跨村发展、易地搬迁群众跨村居住、资源要素跨村流动的新动向,“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中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党支部已不能有效覆盖农业产业和集体经济的连片带动发展,以能人大户为主的“X”带动产业发展组织形式已不适应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绝对贫困消除后带动发展对象必将从贫困户拓展到所有集体经济成员。面对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新任务,亟需升级原创机制,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以高质量基层党建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足富裕。

  基于以上原因和现状,调研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并全市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打通地域、行政、行业限制,构建区域化基层党委或党总支下设若干产业链党支部的基层组织架构,做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优化整合配置分属联建各方的土地、林地、资金、项目等资源,促推农业产业规模经营、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整体呈现出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良好态势。

  二、基本做法

  (一)支部联建,把党的力量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围绕更好集成组织优势,按照“大联小、强联弱、川联山、近联远”思路,灵活城乡、村村、村企、内外等方式,推进支部结对或区域联建,同步建立联席会议、相互挂职、集中培训及捆绑考核等联建运行管理制度,推进组织振兴、人才振兴。

  城乡联。运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联村帮扶经验,推动285个有联村帮扶任务的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党支部结对联建,聚焦提升党建水平、制定发展规划、激活生产要素、助推产业壮大等,每年年初签订联建协议,每半年至少共同研究1次党建工作,每年互上1次党课、共同开展1次组织生活或主题党日互促提升,选派570多名村(社区)干部到机关学习锻炼、拓宽见识,推动村(社区)党组织提升引领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明显提升。

  村村联。选定28个党支部建设好、带头人能力强、产业发展优的村党支部为联建主体,与区域相邻、地缘相近、产业相关、人文相亲的87个村党支部开展区域联建,378名干部交流锻炼,让学有榜样、干有后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大事、共决要事、公办实事、共解难事,有效打破农村发展原有村域界限,推动特色种养产业和基地建设呈现连片带动、融合发展良好态势。

  村企联。确定76个发展基础好、市场潜力大、辐射能力强并与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相关的涉农龙头企业或产业园区党组织为联建中心,与周边295个村党支部开展区域联建,促推企业或园区以项目引领、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订单产销等形式,带动联建村党支部利用所属生产资料建设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在土地流转、劳务组织、原料生产等方面为企业、园区发展提供服务、获取收益。

  内外联。充分利用市级以上帮扶和苏陕协作、常州对口帮扶等契机,推进117 个市域内村党支部与88中省帮扶单位机关党支部、29个常州市村、企、机关等基层党组织跨市联建,结成对子,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追求更高水平发展,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的开放型发展格局。

  在推进组织振兴的同时,建立联建各方乡土人才信息库,选派2378名干部双向交流、挂职锻炼、互促提升,集结科技人员组建1000多支产业发展“顾问团”,培育产业带头人941人、乡土人才2万余人,同步以环境为先导、乡情为纽带、项目为承载,吸引近1000名在外创业人士返乡创业,3000多名安康籍青年回乡发展,让乡村振兴有了更加坚实的才智支撑。

  (二)产业联盟,让特色产业优势互补、业态共融。围绕产业集约集聚,按照“优势互补、协同抱团、融合共进”思路,精准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及“一县一业”关联产业,采取同质联营、异业联动、龙头联带等方式,推进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建立农业产业全链条,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振兴。

  同质联营。以104个区域联建主体党组织为“中枢”,选定已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产业,以382个联建对象村(社区)党支部为“节点”,推进区域内各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建产业联盟,合建217 原料基地、92个加工车间,高水平开发茶叶、魔芋等特色同质产业,推进产业规模由小变大、由粗变精,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

  异业联动。跟进同质产业发展,10个联建主体党组织主导,立足区域内各产业链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整合并细分39个联建各方农业与工业、商贸、文旅、康养、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要素,通过协议合作、订单生产等,推进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种养增殖、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物流运输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初显。

  龙头联带。发挥76个联建主体企业、产业园区的市场竞争优势、品牌影响力,带动295个联盟成员,以统一资料采购、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加工、统一质量管控、统一市场销售的生产方式,与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形成一批联系紧密的集团型发展联盟,有效破解小弱个体对接大生产、大市场难题,有效提升联盟各方抵御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外部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的能力。

  (三)资源联享,让集体群众抱团发展、共同富裕。围绕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充分运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市场主体进行联建,加快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提高产出效益,同步,通过股份化、协作化、多元化等利益联结机制,将群众利益与集体收益紧密捆绑在一起,把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以先富带后富激发群众致富内生动力,防止“懒汉难扶”,推进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

  股份化利益共享。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667个联建村党组织以村集体经济为牵引,吸纳联建市场主体参股扩股资金,建起136个跨村域产业联合发展平台,推动混合所有制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建立联建各方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资产股份的实际持有权、收益分配权、有偿退出权等制度,全方位保障集体经济成员利益不受损。比如,汉滨区建民街道忠诚村党支部带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吸纳周边12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用4100余亩耕地流转、入股参与,组成蔬菜产业化联合体,不仅让10300名群众人均年增收800多元,还带动10个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超过1000万元。

  协作化利益共享。构建以市场契约关系为联结的利益共享机制,389个联建村党支部与87家龙头企业和各联建村集体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和收益分配,支持村集体经济成员在协议框架内用耕地、房产、人力等资源参与联合经营,最大化保障收益稳步提升。比如,汉阴县以镇党委为纽带,组织116个村党支部与涉农企业企业签订产品产销、加工合作协议,建立141个村社一体经济合作组织承接项目,做好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基地建设、生产经营和群众入社、利益分配等工作,带动9327户农户实现增收3790余万元。

  多元化利益共享。建立多元利益共享机制,354个联建村党组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将集体所有的林地、茶园、库塘、厂房等闲置资源,打包给45个市场主体开发运营,发展农家乐、民宿、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融合项目,吸纳集体经济成员用劳动力或一技之长加入产业工人队伍和销售服务队伍,让村集体与农户个体“有钱一起赚”。比如,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将村里72家闲置铺面委托陕西六台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打造成中坝作坊小镇,充分展现陕南农耕文化,让沉睡资源火起来,辐射带动中坝、柏桥、磨石等8个村600余户群众发展订单农业实现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800余人依托作坊小镇3A级景区就业创业实现人均年收入至少2万元,中坝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40万元,在改变村集体“手中无把米、唤鸡都不理”窘境同时,让乡亲们也吃上“旅游饭”。

  三、经验启示

  “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由“单兵作战”转向“协同抱团”、产业发展从“离散运行”转向“集约经营”、资源配置由“粗放配置”转向“精准供给”,形成了组织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村集体盈利、群众获益的良性互动和正向循环。高质量基层党建保障乡村振兴的实践,也正好契合《乡村振兴促进法》中“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等要求。

  (一)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毫不松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三联”工作机制,让基层党组织始终在选择农村发展方向、保护农民利益等重大问题上牢牢把握主动权,确保了党在农村发展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制胜法宝。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牢固树立“党建先行”理念,不断健全“左右联动、优势互补、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构建党建促产业、产业代民富的工作格局,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乡村振兴动力,以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引领产业兴旺、实现共同富裕

  (二)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产业集约规模发展。“三联”工作机制,以“建一个联盟、带一片集群、兴一方产业”,有效破解各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向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就有了坚实支撑。要把引领农业产业集约规模发展作为坚持不变的主攻方向,充分利用资源禀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发挥好联建支部组织发动、能力引领、统筹协调等优势,加快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以产业振兴夯实乡村振兴“硬实力”。

  (三)推动乡村振兴,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互利共赢。“三联”工作机制,打破了村庄、地域界限,带动联建区域内发展资源科学配置和集约利用,变“各吹各的号”为拧成“一股绳”,让党支部、村集体和市场主体、农民群众在党建引领下结成利益共同体,在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智慧流的高效贯通中互惠互利。实践证明,资源配置合理,产出效益才更高,带富效能才更好。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链接,在党建引领下形成协调高效的链条分工,促进各类资源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流动,各方收益在组织联合下趋于最大。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