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安康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强化“党建+”系统思维,创新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三联”工作机制),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产业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农村区域化党组织强化党在农村统领全局的核心地位,引领保障全市农业产业呈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将1673个村集体与百余万群众紧密链接在产业链中同增收、共富裕,探索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安康路径”。
一、背景动因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蒋家坪村茶山考察时,对“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带动群众增收予以肯定。但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出现了农业产业跨村发展、易地搬迁群众跨村居住、资源要素跨村流动的新动向,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的党支部已不能有效覆盖农业产业和集体经济的连片带动发展,亦不能满足所有集体经济成员稳定增收致富需求。特别是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的新任务、新要求,亟需重构基层组织架构,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保障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足富裕。
基于以上原因和现状,总结试点经验,凝练形成并全域推行“三联”工作机制,以支部联建为核心、产业联盟为路径、资源联享为目的,打通地域、行政、行业限制,构建党委(党总支)下设若干产业链党支部的基层组织架构,整合分属联建各方的土地、林地、资金、项目等资源建立原料基地、加工车间、产业联合体,推动村党支部从“单兵作战”向“协同抱团”、产业发展从“弱小分散”向“集约经营”、资源配置从“粗放无序”向“精准高效”逐步转变,形成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政治功能增强和农业产业发展、村集体盈利、群众增收致富的良性互动、正向循环工作体系。
二、做法成效
(一)支部联建,区域化基层党建促推组织振兴
围绕更好集成组织优势,灵活村村、村企、城乡、内外等方式,开展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党支部联建,以组织振兴聚合组织力量,做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
村村联抱团发展。选定94个党支部建设好、带头人能力强、产业发展优的村党支部为联建主体,分别与472个地缘相近、产业相关、人文相亲的村党支部,构建5个基层党委、89个党总支下设若干产业链党支部的区域化党组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大事、共决要事、共解难事,破除了产业链延伸障碍,增强了乡村产业聚合力。
村企联互惠双赢。确定284个发展基础好、市场潜力大、辐射能力强并与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等“5+X”特色产业体系相关的涉农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党组织,分别与738个村党组织开展区域联建,通过项目引领、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订单产销等带动联建村党支部以原料生产、土地流转、劳务组织等方面服务保障企业、园区发展,在服务过程中获得稳定收益。
城乡联互促共进。推动516个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党支部结对联建,围绕提升党建水平、制定发展规划、激活生产要素、助推产业发展等,签订联建协议,每半年共同研究1次党建工作、互上1次党课,每年共同开展1次组织生活,3517名市县机关优秀干部驻村帮扶,874名村干部到结对机关学习锻炼、提升本领,516个结对联建的村党支部引领发展、带领致富能力显著增强。
内外联借鉴提升。推进117 个市域内村党支部与88个中省帮扶单位机关党支部、29个常州市村、企、机关基层党组织跨市联建,结成对子,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集体经济收益一年实现翻番,平均达到20万元,成为全市其他村党支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探索形成加快构建农村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的开放型发展格局的有效经验。
(二)产业联盟,集约化特色发展促推业态共融
围绕产业集约集聚,充分发挥联建主体党组织行业竞争优势,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及“一县一业”关联产业,与联建对象组建多种形式产业联盟,实现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打造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以产业振兴让村强民富有了坚实基础。
同质联营,持续壮大特色产业体系。以378个区域联建主体党组织为“中枢”,选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产业,以1210个联建对象村党支部为“节点”,推进区域内各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合建619个原料基地、175个加工车间,高水平开发富硒茶、魔芋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规模由小变大、由粗变精,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最为突出的成效是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109.3万亩,亩收入突破1万元,推动“安康富硒茶”品牌价值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第20位、陕西首位。
异业联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跟进同质产业发展,34个联建主体党组织主导,立足区域内各产业链所在村党支部的地理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精准对接产供销,整合细分96个联建党支部农业与工业、商贸、文旅、康养、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要素,通过协议合作、订单生产等,推进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种养增殖、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物流运输等,联建区域呈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
龙头联带,提升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发挥284个联建主体企业、产业园区的市场竞争优势、品牌影响力,带动738个联建成员,以统一资料采购、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加工、统一质量管控、统一市场销售的生产方式,与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联系紧密的集团型发展联盟,有效破解了小弱个体对接大生产、大市场难题,有效提升联盟各方抵御内部结构调整、外部价格波动等风险的能力。
(三)资源联享,联结化利益分享促推共同富裕
立足村集体与群众个体同增收、共富裕,建立股份化、协作化、多元化等利益共享模式,让党支部、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在结成利益共同体,分享联建党支部生产要素、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产出效益,实现集体经济“空壳村”在全省率先清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达到11288元。
股份化利益共享。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1588个区域联建村党支部以村集体经济为牵引,吸纳联建市场主体参股扩股资金建起183个跨村产业联合体,推动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同步建立联建各方及村集体经济成员对资产股份的实际持有权、收益分配权、有偿退出权等制度,全方位保障集体经济成员利益不受损。比如,汉滨区建民街道忠诚村党支部带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吸纳周边1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用6200余亩耕地流转、入股参与,组成蔬菜产业化联合体,不仅让12000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800多元,还带动10个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超过1000万元。
协作化利益共享。以市场契约关系为联结,1210个联建村党支部与284家龙头企业和各联建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合作协议,村集体经济成员用耕地、房产、人力等资源参与联合经营,收益稳步提升。比如,汉阴县以镇党委为纽带,组织116个村党支部与涉农企业签订产品产销、加工合作协议,建立村社一体经济合作组织承接企业项目,做好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和群众入社、利益分配等工作,带动9327户农户实现增收3790余万元。
多元化利益共享。支持417个联建村党组织尊重群众意愿,将集体所有的林地、茶园、库塘、厂房等闲置资源,打包给84个市场主体开发运营,发展农家乐、民宿、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融合项目,吸纳集体经济成员用劳动力或一技之长加入产业工人队伍和销售服务队伍,让村集体与农户个体在组织联合下“有钱一起赚”。比如,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将村里72家闲置铺面委托陕西六台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打造成中坝作坊小镇,充分展现陕南农耕文化,让沉睡资源火起来,辐射带动中坝、柏桥、磨石等8个村600余户群众发展订单农业,实现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中坝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40万元,在改变村集体“手中无把米、唤鸡都不理”窘境同时,让乡亲们也吃上“旅游饭”。
三、经验启示
“三联”工作机制,推动全市呈现出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基层党建保障乡村振兴实践,顺应现阶段农村发展新动向,契合中央组织部《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若干意见》中“注意适应区域产业联合发展需要,探索村与村党组织建立联合党委等方式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要求。
(一)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紧抓组织振兴这个核心。“三联”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一个村单独发展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实践证明,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不断健全“左右联动、优势互补、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组织振兴引领“三变”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二)推动组织振兴,必须做好融合创新这篇文章。“三联”工作机制,以融合创新取得“建一个联盟、兴一项产业、带一片集群、富一方经济”的良好成效。实践证明,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就有了坚实支撑。要把组织引领保障农业产业集约规模融合发展作为坚持不变的主攻方向,集中发挥好联建支部组织发动、能力引领、统筹协调等优势,加快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以产业振兴夯实乡村振兴“硬实力”。
(三)推动融合创新,必须坚持发展为要、互利共赢。“三联”工作机制,打破村庄、地域界限,让党支部、村集体和市场主体、农民群众在党建引领下结成利益共同体,在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智慧流的高效贯通中互惠互利。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链接,在党建引领下形成协调高效的链条分工,促进各类资源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流动,各方收益在组织联合下趋于最大,广大群众在持续增收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更加自觉听党话、跟党走。